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
省庵大师(1686—1734),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
民国高僧印光法师曾为其撰写赞颂文曰:
四十八愿,仰效弥陀。
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娑婆。
振起蹉跎,证波罗蜜多。
深入经藏难亲证,彻悟心源力弘净。
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诗示佛令。
发菩提心为前导,真信愿行为后劲。
若能具此殊胜法,即生超凡而入圣。
——《清十一祖杭州梵天实贤大师》
2021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十四),是省庵大师圆寂纪念日。值此殊胜日,为缅怀大师之功恩,特奉上《念佛着魔辩》,让我们发菩提心,净心念佛,心系众生,随念弥陀。
念佛着魔辩
或问省庵曰:参禅一门,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则仗他力,故承佛护念,魔事不生,有诸否乎?
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敢问何谓也?
曰: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¹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参禅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厌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舍直截而求纡曲者。或两路兼行,两路俱失者。或以途²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者。如是错误,不可胜举,皆教理未明之过也。
念佛一门,极圆极顿,至易至难。只如《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今初心行人,或暂得轻安,自谓已得事一心者。初开浅解,复自谓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细念犹生者。或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外心无佛,速求取证;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³为狂,都不觉知。此善友不遇之过也。
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是故见地高则我见俱高,工夫进则我见亦进。若不时时检⁴点,刻刻提撕,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是故学人心不虚,则自不觉察。不觉察故,我见增长⁵。少有所得,则生骄⁶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此自不觉察之过也。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往生,何藉善友、经教?
省庵曰: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死要门,若无善友、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经》下三品,皆是临终善友开发,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则不必言矣。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耶⁷?
或曰:若因经教而知念佛,则《弥陀》一经足矣,奚以多为?
曰: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⁸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⁹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¹⁰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¹¹,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