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解

dharma-explanation

首页 / 经论讲解/《佛说慢法经》讲记(中)
《佛说慢法经》讲记(中)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以后好像越来越不顺利了。对照一下,你有没有犯下这些错误。

标签:
2021.11.01

智广阿阇梨

事佛衰丧的原因

有些人学佛以后好像越来越不顺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佛陀非常慈悲地来作了讲解。

这一段要比前面那一段长得多得多,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犯的错误、毛病比较多,佛陀非常慈悲,一一给我们列举出来。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给我们列举了很多毛病。《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阿底峡尊者亲口说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这里大恩大德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指出了很多的毛病。

不值明师。

没有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这就是第一个错误。如果没有善知识,后面什么都没有了。

佛陀讲成功的要诀和失败的原因,第一条就是有没有依止善知识。依止了善知识,这就是成功的开始;没有依止善知识,那就是痛苦失败的开始。所以第一句全都是是不是得遇明师或者依止明师。

依止善知识可以说是所有道次第的第一步,这里讲的就跟宗喀巴大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次第是一样的。宗大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个道次第不是出离心,恰恰是依止善知识,第一课就是依止善知识。所以你看宗大师的这个说法,我们从这里也可以找到根据,佛陀也是这样提倡的,就是首先要依止明师。如果没有值遇到善知识,那就不吉祥了。

亦无经像。

如果我们也没有经典,没有佛像,那当然没有办法来修行了。经书让我们明白道理,佛像让我们有个见贤思齐以及供养礼拜的对境,这对三宝弟子非常重要的。

一个佛堂里面必须要具备三样要素,就是佛的身语意。佛的身就是佛像,佛的语就是经典,佛的意就是舍利塔。

这里面就讲到两个要素,必须具有经书和佛像。为什么没有提到舍利塔呢?因为经书也可以代表舍利,佛经又被称为“法身舍利”。所以如果有佛像,有经书,没有舍利塔也没有问题。

《法华经》里面讲:“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所以说有《法华经》的话,可以说佛法僧三宝全部已经具足了。

如果没有经像的话,那就不太如法了。

又复不礼敬。

如果有了经像,但是没有恭敬礼拜,这也是不吉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了经像以后,每天都尽量要恭敬礼拜,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恭敬礼拜,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清净业障,不能够积累福德,修行的效果就不好了。并不是佛陀需要我们礼拜,是我们需要折伏自己的傲慢之心,要忏悔业障,积累资粮,所以我们才要恭敬礼拜这些圣像。

在比叡山行院修行时,有个很好的规定,就是看到所有的佛像我们必须要停下来,先向佛像合掌鞠躬,再走过去。我觉得大家也要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养成这样的习惯,如果看到有佛像或者是佛经,我们都应该合掌礼拜,再走过去。不要看见佛经、佛像,理都不理就直接过去了,这就非常不好。或者经过佛堂的门口,也应该对着佛堂里供奉的三宝经像恭敬礼拜,再走过去。这是我们在行院的一个很好的习惯,大家要尽量地去做。

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里面说:“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对着三宝经像一合掌、一低头、一礼拜,未来都会成佛。所以不要小看这些。

我们对着佛像合了一下掌好像没什么,但是其实我们已经种下了强有力的成佛的种子,积累了福德。古代高僧大德也说了:“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我们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合一个掌,其实已经罪也灭了,福报也增了,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看到佛经、佛像,都应该尽量地合掌恭敬,心里念一个佛号。实在什么都不会念,也不认识是什么佛,也没关系,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掌礼拜一下。

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

“不知不解”指的是对佛法经典道理不了解,就是说我们如果对经书不理解,这也是一种不吉祥,也是会导致不吉祥。

因为佛法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智慧的教育,如果我们只是念诵,不知道它的道理,当然有加持力,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佛法的重点。佛法的重点是要通过读诵学习,然后来了解其中的智慧。读诵、受持、演说、书写,读诵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受持、演说、书写。受持,当然要理解,不理解怎么去受持呢?所以一定要在善知识的讲解之下慢慢地去理解。

“强教人受法戒”,关于受戒,大家也要注意,首先要把戒律搞清楚,然后衡量自己的能力,我能够守持什么样的戒律,就去受持什么样的戒律,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强要自己去受戒,这个就不是太好。我们受任何戒都要对自己负责任。我能够做得到,我就去受;不能做得到,我暂时不受,以后有条件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受。

无有至信。

就是没有信心。

能够得到佛法的加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具备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得不到加持。所以我们对三宝一定要生起信心,信心越大,得到的加持就越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信心就代表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业障,所以要尽量地去忏悔业障。《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里面说:“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如果听到佛的名号,心中怀疑,对于佛经上所讲的话都不相信。佛说这一类人,都是来自三恶道,过去殃恶习气未尽,所以心存狐疑。什么样的人是过去生中业障比较深重的?就是狐疑。老是怀疑,佛讲的是这么回事吗?有这么厉害吗?等等。如果一直对佛法有很多很多怀疑,这就代表过去生中有很多业障。

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

受戒当然功德很大,但是受戒以后如果犯戒,罪过也很大。所以我们守持戒律会得到无量殊胜的功德,毁犯戒律也会得到非常大的罪过,所以我们受完戒以后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受完戒以后犯戒,罪业就比一般人更大。比如说杀生,当然是有罪业,我们讲杀生会得到短命、多病的果报。但是如果受了五戒以后再杀生,那就会有两种罪过:第一是杀生本身的罪过,第二是违犯戒律的罪过。

从这个角度来讲,受戒的人,如果守持戒律会得到很大的功德。比如说不杀生,如果没有受戒,只是没有过失,但是没有功德;但是如果受了不杀生戒,不但不杀生这种过失没有了,而且有守持不杀生戒的功德。

所以守持戒律其实有非常大的好处,本来没有功德的,就会变得有功德了,所以这是功德很大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违背戒律的话,罪业也会变成两个罪业:一个是恶业本身的罪业,第二个就是违犯戒律的罪业。

心意蒙冥。

指的是我们学佛的人很愚痴,不明理。“心意蒙冥”,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片无明。佛法是什么?智慧的教育。学习佛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破迷开悟,如果我们没有破迷开悟,那就没有学好。

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

“犹豫”是什么呢?就是怀疑。

“不肯读经”,有些人说学佛为什么还要读经呢?我们每天做好事就好了,每天在佛前面拜一拜、烧烧香就可以了,这就是对佛法没有深入的了解。

当然,我们烧香拜佛也很好,因为烧香拜佛肯定有功德。只要以佛为对境,作任何的善业,都是有功德的。但是,如果不肯读经的话,就代表闻思修行上面非常地不够。不肯读经,当然不可能知道佛法的道理。一般来说,佛经的修行——读诵、受持、演说、书写,都是从读诵开始,所以还是要读经。

“行道”就是我们按照佛经的方式去做,这叫行道。

“作福”就是要培植自己的福报,就是要净除罪障、积累福德智慧的资粮。

如果不肯读经、行道、作福,那就是不吉祥。

乍信乍不信。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将信将疑。听善知识讲讲,觉得信心很强,回去以后又开始怀疑:“真的吗?”这就是乍信乍不信。

前面佛陀讲的这些都是为什么学了佛以后效果不好,这些都是原因,所以一个个要去对照。如果有的话,必须要改掉;不改掉,就不可能吉祥。

真正正确的就是前面“有人事佛。当求明师”这一段,其他后面全都是佛陀列举了很多很多错误的行为。

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诅。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

这一段里面就讲到我们的一些毛病、错误行为了。

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里的“念”应该是随念的意思,不能够想起来要在斋戒之日尽量地做烧香、燃灯、顶礼。

我们要经常提醒大家:今天是殊胜的日子,要戒杀放生,要修行。

特别是斋戒之日,功德是特别大的。《起世经》《大明三藏法数》中讲,六斋日、十斋日都是四天王等天神来巡视天下的日子,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大家都能够好好修行的话,就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护佑。所以一般我们六斋日、十斋日的时候要尽量地更多地用功,包括守八关斋戒,在佛教当中有这样的传统。

“烧香燃灯作礼”,就是我们要尽量地对佛陀经像作供养。烧香、燃灯,如果更加全面的话,就是水、水、花、香、灯、涂、食、乐,这些八供、五供以及三具足、五具足都应该尽量地去供养,而且要尽量地在佛经像前做顶礼,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

殊胜日的提示也是给我们很多的善巧方便,让我们能够去关注到这个日子,然后在这个日子里面我们尽量地多作点善业,特别是对有些忙的道友。有些道友很好,每天早上起来都做这些功课,那是最棒的;但有些人可能比较偷懒,要找功德倍数比较大的日子,他才会有动力去燃灯、作礼,这也是有的。所以,佛菩萨也有很多善巧方便。

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诅。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保持身语意清净,不要发嗔恨心、大呼小叫、骂人、咒诅。

特别是在佛堂里面或者是六斋日等倍数比较大的这些吉祥的日子里面,最好不要发嗔恨心、大呼小叫、骂人、咒诅,这些都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这些恶业本身就会感召苦果。

口出不合心。怀憎嫉。

“口出不合心”就是心口不一。心口不一,怀嗔恨嫉妒之心,这也是会导致不吉祥。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心口如一,就是一定要诚信、诚实,这是很重要的。

使人杀生。

这就是更厉害的恶业了。自己杀生当然是罪业,但是如果指使别人杀生,这个罪业超过自己杀生。因为你自己杀生,也就是你自己一个人造罪业;你指使别人杀生,不但你有罪业,他也有罪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指使别人杀生的罪业更大。

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

如果看到佛经跟佛像没有恭敬之心,这也是很大的过失。所以我觉得在比叡山行院修行时的习惯非常好,见到所有的佛经、佛像,我们都会停下来,先合掌礼敬,然后再走过去,大家也应该养成这种好习惯。如果我们对佛经、对佛像没有恭敬之心,这本身就是恶业。

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故衣被弊箧器中。

佛经不能够乱放,要尽量地放在比较高、比较干净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对经书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随随便便放,放在不恭敬的地方,这就不太好,就会导致不吉祥。所以这一点大家也要小心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做得不是特别好,因为经书实在太多了,没地方放。我现在也有很多不吉祥,身体不好啊,可能也是护法神惩罚我,“你这样对经书太不恭敬了,要让你受点苦!”所以学习《慢法经》我觉得也是相当有好处的,所以要忏悔业障,对经书的恭敬心要更加加强一点。

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

家里如果有家亲眷属、小孩子,他在书上做一些不恭敬的事情,也是会有的。所以也要非常地小心。从小要培养孩子对书的恭敬心,要告诉他,书里面都是智慧,如果不恭敬,未来就会变得很傻。他从小如果对书有一份恭敬心,那未来就会比较好,比较会有智慧。如果从小就不恭敬书,乱扔、乱撕、乱折,他就会种下未来愚痴的因,那未来就很不吉祥。

烟熏屋漏。不复瞻视。

指的是我们的佛堂,存放经书的地方,一定要干干净净,不能搞得乌烟瘴气的,或者漏水,也不能搞得一塌糊涂,这也是不好的。

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

我们对佛经、佛像所在之处,一定要尽量地作供养,最起码要烧香、燃灯、顶礼,最起码做这三个,当然越多越好了。

三具足就是香、花、灯。五具足就是两个花、两个灯、中间一个香。或者是八供,就是水、水、花、香、灯、涂、食、乐,这是最全面的一种供养。这样的话,我们在经像面前能够如此地恭敬供养、顶礼,那就非常地好。

与外经书无异。

如果把佛经当成跟普通的书一样,这就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世间的书,虽然有的时候里面也讲一些道理,但它毕竟不是佛经。佛经才是真理,世间的书里面可能有些道理,但是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对普通的书,我们不要乱扔就可以了,干干净净,存放起来。

但是对佛经,我们必须要把它当成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经书就代表法宝,所以经书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不是一般普通的书,所以必须要有所区别。

·未完待续·

《佛说慢法经》讲记(中)

《佛说慢法经》讲记(中)

2021.11.01

智广阿阇梨

事佛衰丧的原因

有些人学佛以后好像越来越不顺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佛陀非常慈悲地来作了讲解。

这一段要比前面那一段长得多得多,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犯的错误、毛病比较多,佛陀非常慈悲,一一给我们列举出来。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给我们列举了很多毛病。《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阿底峡尊者亲口说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这里大恩大德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指出了很多的毛病。

不值明师。

没有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这就是第一个错误。如果没有善知识,后面什么都没有了。

佛陀讲成功的要诀和失败的原因,第一条就是有没有依止善知识。依止了善知识,这就是成功的开始;没有依止善知识,那就是痛苦失败的开始。所以第一句全都是是不是得遇明师或者依止明师。

依止善知识可以说是所有道次第的第一步,这里讲的就跟宗喀巴大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次第是一样的。宗大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个道次第不是出离心,恰恰是依止善知识,第一课就是依止善知识。所以你看宗大师的这个说法,我们从这里也可以找到根据,佛陀也是这样提倡的,就是首先要依止明师。如果没有值遇到善知识,那就不吉祥了。

亦无经像。

如果我们也没有经典,没有佛像,那当然没有办法来修行了。经书让我们明白道理,佛像让我们有个见贤思齐以及供养礼拜的对境,这对三宝弟子非常重要的。

一个佛堂里面必须要具备三样要素,就是佛的身语意。佛的身就是佛像,佛的语就是经典,佛的意就是舍利塔。

这里面就讲到两个要素,必须具有经书和佛像。为什么没有提到舍利塔呢?因为经书也可以代表舍利,佛经又被称为“法身舍利”。所以如果有佛像,有经书,没有舍利塔也没有问题。

《法华经》里面讲:“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所以说有《法华经》的话,可以说佛法僧三宝全部已经具足了。

如果没有经像的话,那就不太如法了。

又复不礼敬。

如果有了经像,但是没有恭敬礼拜,这也是不吉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了经像以后,每天都尽量要恭敬礼拜,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恭敬礼拜,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清净业障,不能够积累福德,修行的效果就不好了。并不是佛陀需要我们礼拜,是我们需要折伏自己的傲慢之心,要忏悔业障,积累资粮,所以我们才要恭敬礼拜这些圣像。

在比叡山行院修行时,有个很好的规定,就是看到所有的佛像我们必须要停下来,先向佛像合掌鞠躬,再走过去。我觉得大家也要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养成这样的习惯,如果看到有佛像或者是佛经,我们都应该合掌礼拜,再走过去。不要看见佛经、佛像,理都不理就直接过去了,这就非常不好。或者经过佛堂的门口,也应该对着佛堂里供奉的三宝经像恭敬礼拜,再走过去。这是我们在行院的一个很好的习惯,大家要尽量地去做。

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里面说:“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对着三宝经像一合掌、一低头、一礼拜,未来都会成佛。所以不要小看这些。

我们对着佛像合了一下掌好像没什么,但是其实我们已经种下了强有力的成佛的种子,积累了福德。古代高僧大德也说了:“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我们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合一个掌,其实已经罪也灭了,福报也增了,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看到佛经、佛像,都应该尽量地合掌恭敬,心里念一个佛号。实在什么都不会念,也不认识是什么佛,也没关系,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掌礼拜一下。

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

“不知不解”指的是对佛法经典道理不了解,就是说我们如果对经书不理解,这也是一种不吉祥,也是会导致不吉祥。

因为佛法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智慧的教育,如果我们只是念诵,不知道它的道理,当然有加持力,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佛法的重点。佛法的重点是要通过读诵学习,然后来了解其中的智慧。读诵、受持、演说、书写,读诵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受持、演说、书写。受持,当然要理解,不理解怎么去受持呢?所以一定要在善知识的讲解之下慢慢地去理解。

“强教人受法戒”,关于受戒,大家也要注意,首先要把戒律搞清楚,然后衡量自己的能力,我能够守持什么样的戒律,就去受持什么样的戒律,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强要自己去受戒,这个就不是太好。我们受任何戒都要对自己负责任。我能够做得到,我就去受;不能做得到,我暂时不受,以后有条件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受。

无有至信。

就是没有信心。

能够得到佛法的加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具备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得不到加持。所以我们对三宝一定要生起信心,信心越大,得到的加持就越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信心就代表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业障,所以要尽量地去忏悔业障。《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里面说:“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如果听到佛的名号,心中怀疑,对于佛经上所讲的话都不相信。佛说这一类人,都是来自三恶道,过去殃恶习气未尽,所以心存狐疑。什么样的人是过去生中业障比较深重的?就是狐疑。老是怀疑,佛讲的是这么回事吗?有这么厉害吗?等等。如果一直对佛法有很多很多怀疑,这就代表过去生中有很多业障。

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

受戒当然功德很大,但是受戒以后如果犯戒,罪过也很大。所以我们守持戒律会得到无量殊胜的功德,毁犯戒律也会得到非常大的罪过,所以我们受完戒以后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受完戒以后犯戒,罪业就比一般人更大。比如说杀生,当然是有罪业,我们讲杀生会得到短命、多病的果报。但是如果受了五戒以后再杀生,那就会有两种罪过:第一是杀生本身的罪过,第二是违犯戒律的罪过。

从这个角度来讲,受戒的人,如果守持戒律会得到很大的功德。比如说不杀生,如果没有受戒,只是没有过失,但是没有功德;但是如果受了不杀生戒,不但不杀生这种过失没有了,而且有守持不杀生戒的功德。

所以守持戒律其实有非常大的好处,本来没有功德的,就会变得有功德了,所以这是功德很大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违背戒律的话,罪业也会变成两个罪业:一个是恶业本身的罪业,第二个就是违犯戒律的罪业。

心意蒙冥。

指的是我们学佛的人很愚痴,不明理。“心意蒙冥”,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片无明。佛法是什么?智慧的教育。学习佛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破迷开悟,如果我们没有破迷开悟,那就没有学好。

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

“犹豫”是什么呢?就是怀疑。

“不肯读经”,有些人说学佛为什么还要读经呢?我们每天做好事就好了,每天在佛前面拜一拜、烧烧香就可以了,这就是对佛法没有深入的了解。

当然,我们烧香拜佛也很好,因为烧香拜佛肯定有功德。只要以佛为对境,作任何的善业,都是有功德的。但是,如果不肯读经的话,就代表闻思修行上面非常地不够。不肯读经,当然不可能知道佛法的道理。一般来说,佛经的修行——读诵、受持、演说、书写,都是从读诵开始,所以还是要读经。

“行道”就是我们按照佛经的方式去做,这叫行道。

“作福”就是要培植自己的福报,就是要净除罪障、积累福德智慧的资粮。

如果不肯读经、行道、作福,那就是不吉祥。

乍信乍不信。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将信将疑。听善知识讲讲,觉得信心很强,回去以后又开始怀疑:“真的吗?”这就是乍信乍不信。

前面佛陀讲的这些都是为什么学了佛以后效果不好,这些都是原因,所以一个个要去对照。如果有的话,必须要改掉;不改掉,就不可能吉祥。

真正正确的就是前面“有人事佛。当求明师”这一段,其他后面全都是佛陀列举了很多很多错误的行为。

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诅。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

这一段里面就讲到我们的一些毛病、错误行为了。

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里的“念”应该是随念的意思,不能够想起来要在斋戒之日尽量地做烧香、燃灯、顶礼。

我们要经常提醒大家:今天是殊胜的日子,要戒杀放生,要修行。

特别是斋戒之日,功德是特别大的。《起世经》《大明三藏法数》中讲,六斋日、十斋日都是四天王等天神来巡视天下的日子,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大家都能够好好修行的话,就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护佑。所以一般我们六斋日、十斋日的时候要尽量地更多地用功,包括守八关斋戒,在佛教当中有这样的传统。

“烧香燃灯作礼”,就是我们要尽量地对佛陀经像作供养。烧香、燃灯,如果更加全面的话,就是水、水、花、香、灯、涂、食、乐,这些八供、五供以及三具足、五具足都应该尽量地去供养,而且要尽量地在佛经像前做顶礼,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

殊胜日的提示也是给我们很多的善巧方便,让我们能够去关注到这个日子,然后在这个日子里面我们尽量地多作点善业,特别是对有些忙的道友。有些道友很好,每天早上起来都做这些功课,那是最棒的;但有些人可能比较偷懒,要找功德倍数比较大的日子,他才会有动力去燃灯、作礼,这也是有的。所以,佛菩萨也有很多善巧方便。

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诅。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保持身语意清净,不要发嗔恨心、大呼小叫、骂人、咒诅。

特别是在佛堂里面或者是六斋日等倍数比较大的这些吉祥的日子里面,最好不要发嗔恨心、大呼小叫、骂人、咒诅,这些都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这些恶业本身就会感召苦果。

口出不合心。怀憎嫉。

“口出不合心”就是心口不一。心口不一,怀嗔恨嫉妒之心,这也是会导致不吉祥。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心口如一,就是一定要诚信、诚实,这是很重要的。

使人杀生。

这就是更厉害的恶业了。自己杀生当然是罪业,但是如果指使别人杀生,这个罪业超过自己杀生。因为你自己杀生,也就是你自己一个人造罪业;你指使别人杀生,不但你有罪业,他也有罪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指使别人杀生的罪业更大。

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

如果看到佛经跟佛像没有恭敬之心,这也是很大的过失。所以我觉得在比叡山行院修行时的习惯非常好,见到所有的佛经、佛像,我们都会停下来,先合掌礼敬,然后再走过去,大家也应该养成这种好习惯。如果我们对佛经、对佛像没有恭敬之心,这本身就是恶业。

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故衣被弊箧器中。

佛经不能够乱放,要尽量地放在比较高、比较干净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对经书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随随便便放,放在不恭敬的地方,这就不太好,就会导致不吉祥。所以这一点大家也要小心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做得不是特别好,因为经书实在太多了,没地方放。我现在也有很多不吉祥,身体不好啊,可能也是护法神惩罚我,“你这样对经书太不恭敬了,要让你受点苦!”所以学习《慢法经》我觉得也是相当有好处的,所以要忏悔业障,对经书的恭敬心要更加加强一点。

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

家里如果有家亲眷属、小孩子,他在书上做一些不恭敬的事情,也是会有的。所以也要非常地小心。从小要培养孩子对书的恭敬心,要告诉他,书里面都是智慧,如果不恭敬,未来就会变得很傻。他从小如果对书有一份恭敬心,那未来就会比较好,比较会有智慧。如果从小就不恭敬书,乱扔、乱撕、乱折,他就会种下未来愚痴的因,那未来就很不吉祥。

烟熏屋漏。不复瞻视。

指的是我们的佛堂,存放经书的地方,一定要干干净净,不能搞得乌烟瘴气的,或者漏水,也不能搞得一塌糊涂,这也是不好的。

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

我们对佛经、佛像所在之处,一定要尽量地作供养,最起码要烧香、燃灯、顶礼,最起码做这三个,当然越多越好了。

三具足就是香、花、灯。五具足就是两个花、两个灯、中间一个香。或者是八供,就是水、水、花、香、灯、涂、食、乐,这是最全面的一种供养。这样的话,我们在经像面前能够如此地恭敬供养、顶礼,那就非常地好。

与外经书无异。

如果把佛经当成跟普通的书一样,这就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世间的书,虽然有的时候里面也讲一些道理,但它毕竟不是佛经。佛经才是真理,世间的书里面可能有些道理,但是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对普通的书,我们不要乱扔就可以了,干干净净,存放起来。

但是对佛经,我们必须要把它当成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经书就代表法宝,所以经书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不是一般普通的书,所以必须要有所区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