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倾听佛陀讲述吉凶祸福的奥秘,学习“趋利避害”的窍诀。
智广阿阇梨
第一章 解经玄义
一、五重玄义
(一)释名
1. 经题的性质
2. 阿难尊者的介绍
3. 阿难尊者记忆力超群的因缘
4. 阿难尊者和《首楞严经》的因缘
5. 问的性质
6. “事佛”的含义
7. 什么叫吉凶
8. “经”的解释
(二)辨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
二、概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段落大意
三、介绍译者
(一)古代译经流程
(二)安世高大师的生平
(三)安世高大师故事两则
1. 前世偿还宿债
2. 超度前世同学
3. 故事的启示
第二章 正释经文
一、事佛得报
二、吉祥之因
(一)从明师受戒信行
1.《瑜伽师地论》里善知识的八个条件
(1)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
(3)能有所证
(4)性多哀愍
(5)心无厌倦
(6)善能堪忍
(7)无有怖畏
(8)语具圆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二章 正释经文
一、事佛得报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第一段讲“事佛得报”。我们以佛为师来修行,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
“事佛”有不同的结果。我们以佛为师来修行,来学佛,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得到吉祥的人是怎么做的?得到凶相的人是怎么做的?
然后佛陀也告诉我们哪些是对,哪些是错。最后讲三宝是很难以遇到的,就是暇满难得的道理。
首先我们看原文: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阿难尊者向佛来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以佛为师来学修佛法,得到了很好的果报?“富贵谐偶”就是富贵,事事如意。“谐偶”就是很和谐,一切都非常好。为什么有些人学佛,“衰耗不谐偶”——反而会变得贫穷,不和谐,诸事不称心?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不同?
“天中天”,就是指佛陀。“天”是指天神,比如说在印度,原来的宗教——印度教里面就有很多天神。为什么佛陀被称为“天中天”呢?天本身就是很尊贵的,佛陀是天中之天,一切的天神当中他更尊贵,所以叫“天中天”。《妙法莲华经》云:“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二、吉祥之因
首先佛陀答为什么有人吉祥。这里面讲到三点:第一,从明师受戒信行;第二,礼拜、供养、斋戒、欢喜;第三,现在蒙佛护佑,后来得道成佛。
(一)从明师受戒信行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佛首先回答阿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佛得到吉祥的原因。有些人学佛很吉祥,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依止善知识。“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就是说依止一个具德的善知识,受戒修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舍离一切无益法故。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诸善法故。”
《华严经》讲道,要“成就一切智智”(即成佛),首先要依止善知识,没有疲厌,没有厌足,永远要希求依止善知识。“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一定要随顺善知识的教诲。“勿见过失”,不要去看善知识的过失。这样就可以成就。
依止善知识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一切佛法的前提。《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整个道次第最前面的部分就是如何依止善知识。智圆法师专门把这一段取出来讲解,出了一本书,就叫《如何依止善知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学习了,希望大家如果没有学过,有机会可以学一学。
如何依止善知识其实并不仅仅是藏传佛教,或者是密宗才强调的,不是的,是在所有的佛教里面都强调。比如这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属于因果和小乘的部分,也谈到一部分大乘佛教的内容。这本经其实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础,显密宗共同的基础,这个大家要明白。这部经首先也强调“从明师”,说明依止善知识并不是藏传佛教或者密宗金刚乘里面才讲到的,其实是在佛陀教法的开始阶段就讲到的。
“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其实这就是依止善知识。当然它后面还有专门讲到依止善知识的部分,这里只是提一提而已,后面还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如何依止善知识的部分。
什么叫明师?在佛教很多的经典、论典中都有相关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广学多闻?因为佛在其他经典里面讲过的内容不会在每一部经里都重复,所以有的时候会比较略。比如这里他说“从明师受戒”,并没有解释什么是明师,什么不是明师,但在其他的经论里面会有强调。比如说,有一部经叫做《善恭敬经》,里面讲到什么是师以及如何依师;比如说《华严经》里面更是讲了非常多、非常详尽的善知识的德相,而且《华严经》里面也讲了很多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法要,还讲到一个依止善知识的典范——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走了一百一十个城市,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他即生当中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这也是我们佛教当中的一段佳话,一个范例。有一种说法,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其实就是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汉传佛教《华严经》里面讲到的依止善知识的一个典范,他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当然,藏传佛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
汉传佛教很多的高僧大德在弘扬《华严经》。我以前去五台山的时候,专门在梦参老法师面前听过一些他讲的《华严经》,刚好讲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的一参,讲到他参访摩耶夫人这一段。摩耶夫人其实也是一个大菩萨。很多人以为摩耶夫人只是佛的母亲,其实,摩耶夫人也是一个大菩萨再来,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本身就是一个大菩萨。她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的一位善知识,也是善财童子的善知识之一,上师之一。
1.《瑜伽师地论》里善知识的八个条件
关于善知识,在经论里面其实有非常多的说法,有些经论里面对依止善知识有很多的归纳总结。
什么是明师呢?我今天引用汉传佛教的经论来跟大家讲解。《瑜伽师地论》是汉传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论典。里面讲到善知识有八种德相,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明师的标准。
《瑜伽师地论》,有些人读《瑜伽(qié)师地论》,我个人认为应该读《瑜伽(jiā)师地论》,因为瑜伽梵文叫做yoga,音译成中文应该叫瑜伽(jiā)比较接近一点,瑜伽(qié)离这个读音就有点远了。包括“上师瑜伽”,如果念瑜伽(qié),我觉得这个读音有点远了,应该念瑜伽(jiā)才比较接近一点。瑜伽的梵文读音yoga,简单来讲就是相应的意思,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所以说应该叫《瑜伽(jiā)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汉传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论典。
善知识在古代又被称为“善友”。在《瑜伽师地论》的第二十五卷里面专门有一段话:“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佛经里面讲依止善友,善友为依,善友指的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善友。所谓的良师益友,其实良师跟益友都是一回事,良师就是益友,益友就是良师。《净社铭》说,善友为依,持戒为本,观心为要,净土为归。这个善友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善友指的就是善知识。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有“格西”,其实就是善友的意思,也就是善知识的意思。上师其实就是我们的善友,最好的朋友。
善友,善知识,或者是一个佛教里面的老师,他的标准条件是什么呢?很多经论里面有说到,我们今天只讲其中一种——《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说法,应该是显宗共同承认的一种说法。什么是善友呢?什么是所谓的善知识,不是恶知识?恶知识就是不好的朋友、不好的老师,善知识就是好的朋友、好的老师。那么好的朋友、好的老师的条件其实就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一共有八条。“何等为八。”——“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有这样八个条件。
我们要了解明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不是所有的人自称为明师,他就可以叫做明师,明师是有标准的。不过,《瑜伽师地论》后面的原文很长,所以我们就简单地来跟大家讲讲,我们只是作简单介绍,大家进一步要学习,可以去看原文。
(1)安住禁戒
第一个就是“安住禁戒”,其实就是守持戒律。
作为善知识,他必然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如果他自己戒律都不清净,当然他没办法去帮助别人。
我们从佛法角度来讲,所谓的戒律无非有三种:别解脱戒、菩萨戒和三昧耶戒。小乘最重要的就是别解脱戒,大乘最重要的就是菩萨戒,金刚乘最重要的就是三昧耶戒。三种戒律的核心是什么?小乘戒律的核心就是不伤害一切众生,大乘菩萨戒的核心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金刚乘三昧耶戒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能够了知一切都是清净的这个见地。这就是三乘戒律最重要的要点。
如果他是一个小乘的善知识,他必须是别解脱戒很清净的;作为一个大乘的善知识,他必须是菩萨戒很清净的;作为金刚乘的一个善知识或者是阿阇梨,他必须是金刚乘的三昧耶戒清净的。他如果戒律不清净,他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善知识的。这是第一个,叫“安住禁戒”。
佛教讲戒定慧三学。真正的修行,一定要重视戒律,你看善知识的标准,第一个就是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
第二个善知识的标准是“具足多闻”。
具足多闻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精通佛法的教理。因为如果不精通佛法的教理,当然不知道怎么修行,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去利益众生。你有什么问题问他,他一问三不知,那他怎么来度化众生呢?所以善知识必须要具足多闻,对佛法的教理都能够广学多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广学多闻他才能够自己修证没有问题,利益众生也会没有问题。如果他孤陋寡闻,他自己可能也没有办法修好,他自己想修个法,怎么修也不知道,那当然也修不好。利益众生更不用说了,众生有什么需求,有什么疑问,他也没办法解决,那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了。
所以说,作为善知识必须要具足多闻,必须要广学多闻,这是善知识——所谓的明师的第二个标准。
(3)能有所证
第三个标准叫做什么呢?“能有所证”。
“能有所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必须对佛法有所证悟。他什么体会都没有,只有理论的话也是不行的。无论是传授什么样的教法,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有所证悟。一点体会、一点证悟都没有,怎么去教人呢?怎么指导别人呢?没办法指导别人。所以他自己必须要有所证悟,他才能够去引导别人。比如说传授什么样的法,他首先要对这个法自己要有所体会,有所证悟的。
(4)性多哀愍
第四个叫做“性多哀愍”。
性多哀愍,就是他非常有慈悲心。因为他如果没有慈悲心,他怎么利益众生呢?如果他完全只是想着自己解脱,那他根本不愿意去帮助众生,那他其实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善知识,没有办法去教导众生的。性多哀愍,就是指他对一切众生都具有慈悲心。
(5)心无厌倦
第五个叫“心无厌倦”。
其实利益众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习气。所以利益众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种安忍的能力,其实是做不下去的。
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职业里面自杀率最高的就是心理咨询师?就是因为他听别人讲烦恼,听得自己都烦死了,最后就自杀了。善知识做的工作,其实是比心理咨询师更加繁重的工作。他听到的烦恼可能更多,但是他肯定不能去自杀,所以说他必须要有证悟才行,必须要能够安住空性,能够心无厌倦,内心当中没有:“这个太烦了太烦了,我不想干了。”不是也有活佛最后不想做活佛了嘛。当然,他可能是一种示现,但是显现上来说,他觉得做活佛也是挺辛苦的一件事情。
利益众生确实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作为一个明师,他必须心无厌倦,对弟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没有厌倦。这个就是第五个条件。
(6)善能堪忍
第六个条件叫“善能堪忍”。
其实跟前面也有点类似了,就是你要有非常强大的忍辱的能力,才能够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因为众生不但有很多烦恼,而且很多众生是非常恶劣的。他给你讲讲他的烦恼可能还好一点,甚至有些人他可能会害你。
就像安世高,他就被别人一刀砍死了。我再举个例子,达磨祖师到中国来,最后被人下毒了。有人说是毒死了,但是他后来“只履西归”,并不是真正的毒死,拿着一只鞋子就回到印度去了,有这样的说法。后来挖开他的坟墓,发现里面只有一只鞋子,但是他示现上是被别人毒死的。包括慧思大师也曾经被人下过毒,但是因为修行非常好,所以他扛过来了,最后没有被毒死。所以说弘法利生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众生对你讲烦恼之类的,还有人会害你,这种现象在各个传承当中,祖师大德的传记里面也是有所耳闻。
作为一个善知识,你要“善能堪忍”,你要有很强的忍耐的能力才行。你如果没有这种很强的安忍波罗蜜的修行,那你是没办法成为一个善知识的。
龙树菩萨的一个弟子跟别人辩论,别人辩不过他就把他给杀掉了。但他临终的时候还是很安忍,他跟那个凶手说:“你赶紧逃走,你不逃走的话,我的弟子回来肯定会把你打死的。”你看他被别人已经杀了,但是他还是对那个凶手生起慈悲心。
作为善知识,并不是说你会事事顺利,你会碰到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障碍违缘,这种现象是特别多的。我们看到汉地以前也是一样,像清定上师、本焕老和尚,他们也都是坐牢坐了二十多年,他们如果没有这种安忍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渡过这个难关。你如果坐牢坐二十多年,你可能也快不行了吧?但他们出来以后还是高僧大德。
很多高僧大德以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是坐牢坐了几十年的。包括我的恩师莫扎法王也是坐牢坐了二十多年,还有噶千仁波切也是坐牢坐了二十年。如果你作为一个善知识,没有这种安忍的能力的话,其实你是没有办法度过这些难关的。所以并不是你做了善知识就一定是高高在上,所有的人对你鲜花掌声的。善知识当然可能也有鲜花掌声,但是可能也有各种灾难,所以要懂得安忍。
(7)无有怖畏
第七个叫做“无有怖畏”。
弘法利生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行。弘法利生不只是讲讲课而已,其实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特别是讲法的时候要无有怖畏,这很重要。比如说别人对你挑战,来提问,你内心当中要充满力量才行,当然你要真正地闻思修行,而且你要有菩提心。真正有慈悲、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
因为肯定会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你挑战,特别是在很多的场合当中,大庭广众当中,你要给大家传法、灌顶、讲经说法,都是需要你有种大勇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在台下的时候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上了台就不行了,这就是没有这种无畏的勇气。所以作为善知识,你必须要处众无畏,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畏惧,才能弘法利生。但是有些人就处众有畏,在私下里聊天滔滔不绝,但是到了台上,很多人的时候就不行了,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样你不能成为善知识。作为善知识,你必须要处众无畏才行,这个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
但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处众无畏了。以前有些成功学说:“我们不要害怕!”其实就是害怕,所以才喊口号嘛,你不害怕你还喊什么口号呢?你喊口号其实也没啥用。以前我看到有些成功学的导师,他说他在上台之前,在台后面都要蹦个半天,自己激励自己。其实就说明他不行嘛,真正处众无畏的人,根本不需要准备,直接上台就好了,该讲什么讲什么。就是因为他内心还是不行,因为处众有畏,所以才要激励自己,要台后蹦蹦跳跳,自己喊口号,等等。其实,处众无畏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做到,是要靠你自己内在的智慧、福德、力量,你要修出来的。
我自己其实很有体会,我在很小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处众有畏的一个人。从来不举手发言,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基本上我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如果老师叫我到台上去发言,就更不行了,牙齿都打架,没办法说话。但是后来也是因为善知识的教导,让我念“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面说了,你如果念大悲心陀罗尼不得三昧辩才的话,观音菩萨就不成佛。三昧就是定力,辩才就是口才。处众有畏,其实就是没有定力,没有口才。我当时应该是念了很多大悲咒,所以后来就克服了这个问题。所以其实是需要修行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有怖畏,不是靠自己激励自己,靠喊喊口号就可以无有怖畏的。
(8)语具圆满
最后一个条件就叫“语具圆满”。
“语具圆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有辩才,要能够把法讲得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非常聪明,甚至内在有很多很多的智慧,但是表达能力不行,这种人也是有的。有些人智慧是很高的,可以说肚子里面有很多东西,但是就像茶壶里面的饺子一样倒不出来,那他也没法弘法利生。作为弘法利生的人,不仅要内在具有戒定慧的功德,具有慈悲、智慧、力量,同时他还要有无碍的辩才,这叫语具圆满,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要非常好,他才能够把佛法讲得善巧方便,讲得让大家喜欢听,讲得让大家容易懂。
这就是《瑜伽师地论》所讲到的善知识八种德相。这里我也是等于给大家一个知识的普及。
什么叫善知识?不是他自己称为善知识就可以称为善知识。比如说,我是什么什么活佛,我是什么什么法师,我是什么什么老师,我是什么什么金刚上师,我是什么什么转世活佛,就可以弘法利生。其实有没有称号都不重要。因为说实话,现在这个末法时代连称号都是可以花钱买的。听说中国的某些地方都可以直接买活佛证,多少钱就可以买一张活佛证,你就是转世活佛了,这种现象也是有的。前几年不是有个说法嘛,说北京朝阳区就有三十万仁波切,仁波切比信徒还多得多。也有一些仁波切经常跟我联系,说: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些信徒啊?现在是上师太多,信徒不够用。所以说,现在信徒是紧缺商品,因为上师太多了。
所以称号其实都不重要。我们要自己去观察,跟这个善知识去聊天,去拜访。当然我们要尊重,聊天、拜访、提问,然后去了解这个善知识他到底是不是符合这八种德相。他守持戒律到底怎么样?他是不是广学多闻?是不是能够解答你的疑问?是不是有所证悟?你看他烦恼是不是比较少?你长期观察总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的。短期是看不出来,一个人短期是可能装的,但是你观察他半年一年,他应该是不可能一直装吧?还是会露馅的,日久见人心。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太着急,你跟高僧大德学习,特别是这些有名气的,要好好地观察一下,我们讲的八个条件他到底具不具足。
当然,按照《如何依止善知识》里面的说法,完完全全具足这些标准的完美的善知识也是很难遇到的。为什么很难遇到?并不是说没有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因为业障,所以遇不到这些完美的善知识。我个人觉得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三条了,就是戒定慧——是不是守持戒律,是不是具足多闻,是不是有所证悟,这个是最重要的。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