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解

dharma-explanation

首页 / 经论讲解/《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原文】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 […]

标签:
2016.12.08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原文】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书一)六二

今天我们来学习印光大师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教言。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

小孩子能够讲话、稍微懂事的时候,就要让他认字。

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

印祖非常主张女孩子一定要受教育,要识字、通文理。女子在怀孕时更加要好好地学习,如果母亲没有文化,孩子出生后就会不爱学习,母亲有文化的话,孩子出生后就会喜欢学习,未来就会有智慧,这就是胎教。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

小孩子稍微有一点点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让他习劳。这也是曾国藩经常教诲子弟的——“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洒扫、执侍”,就是打扫卫生、侍奉父母亲和长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麽要习劳呢?

第一,一个人如果不习劳,他未来的生活能力就会非常差,不管到哪裡去,许多事情都做不来,可能生存都会有问题。

第二,如果不习劳,就不知道父母亲的辛苦,不知道长辈的辛苦,不知道生活的辛苦,就不会有感恩之心,就不会珍惜福报。

第三,通过习劳可以得到锻炼,并且积累福报。反之,如果不习劳、不积福,每天只是接受别人的服侍,那麽他的福报就会非常差,每天都在折福折寿。

对于小孩子,印祖说的很清楚,“凡彼力能为者”,小孩子有多少能力就应该让他做多少事情。

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

不能奢侈,因为奢侈就是在折福折寿。如果未来想要孩子幸福快乐,必须要让他不断地积累福报,尽量少折福。吃的和穿的要尽量地简朴,不能奢侈浪费。

但凡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

要让小孩子有“福气”的概念,从小要懂得积累福报,不能够折福折寿。

对于吃的东西应该非常地珍惜,不能够浪费。要敬人爱物——对人要尊敬,对东西要爱护。如果爱护东西的话,就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爱护的话,就会减少它的使用寿命。

无论物品贵贱轻重,都要知道来之不易,没有一样东西是白白可以得到的,哪怕一粒米、一粒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在《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浪费这些财物,衣服饮食过于华美,就是在折福折寿。

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好好地算一算,到底是增福增寿还是折福折寿?增福增寿的行为,就应该非常努力地去做;折福折寿的行为,就不应该去做。

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吃东西都要吃贵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营养品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帮助?不好说。为什麽?因为身体好的“因”,并不是吃营养品。如果吃营养品身体会好,应该所有人吃营养品身体都会好,但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的。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戒杀护生。能够永远戒除伤害一切众生,并且保护一切众生,这就是未来身体健康唯一的因。其他如饮食、药物、医疗、体育锻炼、睡眠等等,都是助缘。如果我们没有健康的因,就算这些助缘全部具足,也不一定会健康。如果有健康的因,再加上助缘的话,才能够健康。

我们吃这些非常贵重的营养品,如果以前有健康的因,吃了以后可能会有效果,如果以前没有种下健康的因,吃的再多也没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这些非常贵重的营养品,肯定会折损福报,吃得越贵,折损得越厉害。印光大师以前在普陀山的时候,把收到的所有供养全部转供养给谛闲法师。他说自己福气非常薄,不能去享用这些营养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印光大师的福报越来越大,最终能够长寿,而且显现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往生后烧出很多很多的五彩舍利子。

我们每天吃这些很昂贵的营养品,到底有没有用?大家要好好地掂量掂量自己的福报。吃也可以,但是最好在吃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增加更多的福报。如果不能增加更多的福报,吃的时候又在折损福报,这是很可怕的。现在各种各样的营养品都非常地贵,我们不吃的话,本来可以活一百岁,吃了营养品,变成活五十岁了(上师笑)。因为这辈子吃的福报,通过吃营养品,都吃光了。比如你一辈子有吃一万块钱的福报,你提前吃完了,所以也就提前死了。当然,如果你已经获得证悟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对你来说就已经不存在折损福报的问题。但是你如果没有证悟的话,还是把账算清楚比较好。

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

如果你给小孩子讲了道理,他还是再犯诸如“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等错误的话,就一定要打他一顿,不能让他从小养成奢侈浪费、折福折寿的行为习惯。

老子有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这麽厉害的圣贤,他都讲第一要有慈悲心,第二要简朴,第三不敢为天下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谦让。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

《阴骘文》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就是《太上感应篇》。如果小孩子认识字了,就应该让他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熟读。熟读之后,要给他讲解字面的意思,让他明白因果的道理。

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

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因果方面具体的标准。哪些是正确的因,哪些是不正确的因,哪些是正面的种子,哪些是负面的种子,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裡面,都讲得非常地具体。用这两本书来对照日常的行为,合乎善的就应该奖励,合乎不善的就应该指出来,让他改恶行善。

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

彭二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开悟的大居士,他们家科举甲冠于江浙,历代出了很多的人才,很多的状元,都是因为遵循和终身力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的缘故。

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就像金子进入模子,就会出来一个跟模子一模一样的东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法则、符合规范的话,我们就可以成器。古人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定要有规矩,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人,能够按照因果正见的原则,按照《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的原则去做的话,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讲这个道理,想要拥有贤良的人格,除非他是孟子以上的天赋,根器比孟子还要好。当然比孟子还要好的天赋是不大可能的,就像佛教裡面比六祖大师还要好的根器一样,是不大可能的。

这段教言主要讲到教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第一就是习劳,孩子有一点点能力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做一点点能力能办的事情,根据他的能力让他做一定的事情,让他从小增福增寿,同时不奢侈浪费,不做折福损寿的事情;第二就是懂因果,按照《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的道理来行事,未来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未完待续)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2016.12.08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连载【八】

【原文】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书一)六二

今天我们来学习印光大师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教言。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

小孩子能够讲话、稍微懂事的时候,就要让他认字。

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

印祖非常主张女孩子一定要受教育,要识字、通文理。女子在怀孕时更加要好好地学习,如果母亲没有文化,孩子出生后就会不爱学习,母亲有文化的话,孩子出生后就会喜欢学习,未来就会有智慧,这就是胎教。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

小孩子稍微有一点点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让他习劳。这也是曾国藩经常教诲子弟的——“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洒扫、执侍”,就是打扫卫生、侍奉父母亲和长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麽要习劳呢?

第一,一个人如果不习劳,他未来的生活能力就会非常差,不管到哪裡去,许多事情都做不来,可能生存都会有问题。

第二,如果不习劳,就不知道父母亲的辛苦,不知道长辈的辛苦,不知道生活的辛苦,就不会有感恩之心,就不会珍惜福报。

第三,通过习劳可以得到锻炼,并且积累福报。反之,如果不习劳、不积福,每天只是接受别人的服侍,那麽他的福报就会非常差,每天都在折福折寿。

对于小孩子,印祖说的很清楚,“凡彼力能为者”,小孩子有多少能力就应该让他做多少事情。

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

不能奢侈,因为奢侈就是在折福折寿。如果未来想要孩子幸福快乐,必须要让他不断地积累福报,尽量少折福。吃的和穿的要尽量地简朴,不能奢侈浪费。

但凡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

要让小孩子有“福气”的概念,从小要懂得积累福报,不能够折福折寿。

对于吃的东西应该非常地珍惜,不能够浪费。要敬人爱物——对人要尊敬,对东西要爱护。如果爱护东西的话,就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爱护的话,就会减少它的使用寿命。

无论物品贵贱轻重,都要知道来之不易,没有一样东西是白白可以得到的,哪怕一粒米、一粒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在《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浪费这些财物,衣服饮食过于华美,就是在折福折寿。

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好好地算一算,到底是增福增寿还是折福折寿?增福增寿的行为,就应该非常努力地去做;折福折寿的行为,就不应该去做。

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吃东西都要吃贵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营养品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帮助?不好说。为什麽?因为身体好的“因”,并不是吃营养品。如果吃营养品身体会好,应该所有人吃营养品身体都会好,但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的。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戒杀护生。能够永远戒除伤害一切众生,并且保护一切众生,这就是未来身体健康唯一的因。其他如饮食、药物、医疗、体育锻炼、睡眠等等,都是助缘。如果我们没有健康的因,就算这些助缘全部具足,也不一定会健康。如果有健康的因,再加上助缘的话,才能够健康。

我们吃这些非常贵重的营养品,如果以前有健康的因,吃了以后可能会有效果,如果以前没有种下健康的因,吃的再多也没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这些非常贵重的营养品,肯定会折损福报,吃得越贵,折损得越厉害。印光大师以前在普陀山的时候,把收到的所有供养全部转供养给谛闲法师。他说自己福气非常薄,不能去享用这些营养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印光大师的福报越来越大,最终能够长寿,而且显现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往生后烧出很多很多的五彩舍利子。

我们每天吃这些很昂贵的营养品,到底有没有用?大家要好好地掂量掂量自己的福报。吃也可以,但是最好在吃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增加更多的福报。如果不能增加更多的福报,吃的时候又在折损福报,这是很可怕的。现在各种各样的营养品都非常地贵,我们不吃的话,本来可以活一百岁,吃了营养品,变成活五十岁了(上师笑)。因为这辈子吃的福报,通过吃营养品,都吃光了。比如你一辈子有吃一万块钱的福报,你提前吃完了,所以也就提前死了。当然,如果你已经获得证悟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对你来说就已经不存在折损福报的问题。但是你如果没有证悟的话,还是把账算清楚比较好。

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致奢侈暴殄。

如果你给小孩子讲了道理,他还是再犯诸如“抛撒五穀,及损坏什物”等错误的话,就一定要打他一顿,不能让他从小养成奢侈浪费、折福折寿的行为习惯。

老子有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这麽厉害的圣贤,他都讲第一要有慈悲心,第二要简朴,第三不敢为天下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谦让。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

《阴骘文》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就是《太上感应篇》。如果小孩子认识字了,就应该让他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熟读。熟读之后,要给他讲解字面的意思,让他明白因果的道理。

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

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因果方面具体的标准。哪些是正确的因,哪些是不正确的因,哪些是正面的种子,哪些是负面的种子,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裡面,都讲得非常地具体。用这两本书来对照日常的行为,合乎善的就应该奖励,合乎不善的就应该指出来,让他改恶行善。

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

彭二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开悟的大居士,他们家科举甲冠于江浙,历代出了很多的人才,很多的状元,都是因为遵循和终身力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的缘故。

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就像金子进入模子,就会出来一个跟模子一模一样的东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法则、符合规范的话,我们就可以成器。古人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定要有规矩,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人,能够按照因果正见的原则,按照《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的原则去做的话,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讲这个道理,想要拥有贤良的人格,除非他是孟子以上的天赋,根器比孟子还要好。当然比孟子还要好的天赋是不大可能的,就像佛教裡面比六祖大师还要好的根器一样,是不大可能的。

这段教言主要讲到教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第一就是习劳,孩子有一点点能力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做一点点能力能办的事情,根据他的能力让他做一定的事情,让他从小增福增寿,同时不奢侈浪费,不做折福损寿的事情;第二就是懂因果,按照《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的道理来行事,未来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