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传字,不以字传人 潜居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大师为振兴律宗, […]
以人传字,不以字传人
潜居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大师为振兴律宗,不畏艰苦,深入研修,严持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大师,也是享誉海内外僧俗两界著名的高僧,被誉为“人天师范”。
大师一生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出家前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他也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是中国油画之鼻祖;同时他又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大师中年放弃诸艺与身外之物毅然出家。出家后,惟书法不辍,书写佛语,广结善缘,以度众生。据《印光法师永怀录》记载,弘一大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发愿一生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却唯独接受弘一大师为弟子,这绝非偶然。弘一大师多次向印祖写信请教,印祖都给予悉心指导,并指出:“古往今来,不少人用行书草体写经,我对此绝不赞成。想要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将抄经视为儿戏,由着性子写得游龙舞凤的?”这段话对弘一大师触动极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调整了字体,并寄给印祖鉴定,印祖回信对弘一法师的新字体表示肯定:“抄写经文是将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行为,比古代进士上金殿考状元还要严格恭敬,来不得半点怠慢疏忽。能这样做的人,必定在选佛场中,得中状元。”印祖的点拨,使弘一大师日后的书写更加一丝不苟,他的书法被人誉为“佛书”。
弘一大师早期的书法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便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大师于1937年3月28日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所做演讲《弘一大师最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所谓“最后一言”,系指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所做的最后一次讲演)当中提到:“我觉得:出家人字虽然写得不好,若是很有道德,那么他的字是很珍贵的,结果是能够‘字以人传’;如果对于佛法没有研究,而是没有道德,纵能写得很好的字,这种人在佛教中是无足轻重的了,他的人本来是不足传的。即能‘人以字传’——这是一桩可耻的事,就是在家人也是很可耻的。”
大师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将中国的书道推向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现网站提供大师生前手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下载,以飨读者。
另附师公慧梅老和尚(本中心指导上师智广阿阇梨为其衣钵弟子)感应事迹一则,兹令读者了知弘一大师确为已成就之高僧。
民国三十六年,范梅僧先生(慧梅老和尚出家前俗名)对弘一法师起大信心,梦中感得弘一法师现身,赐法号律一,并言:“我有一物相赠,待明年正月初五日可于佛堂中寻之。”次年正月初五,师公于佛堂悬胆瓶中发现一串水晶手珠,佛头中有弘一法师肖像。该感应事迹被杭州修化法师于1947年间在上海《弘化月刊》第96期撰文《梦见弘公示念珠》刊载(文章请见后附录),1990年又有上海市佛协常务理事兼佛教居士林副林长郑颂英老居士撰写《摩尼一串铭师恩》一文。1950年文革来前,该念珠又凭空消失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由此可见,慧梅法师对先贤有大信心,故得此大感应。而弘一法师也确为已经成就解脱的高僧,虽净秽两隔,依然能够洞察众生的内心,并随缘给予加持。足见佛法之道,真实不虚。
注:慧梅法师,俗名范梅僧,字明尧,法名律一。诞生于1904年1月17日,祖籍湖北,常居上海。出家前曾任五所学校校长,是中国第一所佛教学校兴慈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上海文史馆特级文史员,曾任国民党武汉政府党部部长。1994年90岁时于上海宝山净寺剃度出家,2001年3月9日(农历二月十五释迦摩尼佛涅槃之日)未时示寂,享年97岁。身后五彩舍利分别供养在上海灵岩山寺、法藏讲寺。
附录:
梦见弘公示念珠
修仑著
范君梅僧,楚人也,皈依兴慈老法师,现为兴慈中学校长,成绩卓著。民卅六年,参观玉佛寺弘一大师纪念法会,读大师永怀录,深为感动!每开卷,则泫然泪下。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夜,梦见大师告之曰:“我有一物相赠,待明年正月初五日可于佛堂中寻之。”言毕遂醒,知是梦也。越明年,届期寻之不得,因思某与师,素昧平生,今忽梦之,非日有所思而夜有所感欤,且梦多幻境,依幻证实,非信之入迷者耶!意念正徘徊间,见佛堂中有一悬胆瓶,插梅花数茎已萎,欲弃除之,及出瓶时,忽发现水晶念珠一串,大如黄豆,计卅二粒,佛头中并有弘公肖像一帧,由所嵌如芝麻大之放大镜入,甚清晰。范君喜甚,不敢使用,恐招亵渎,遂供佛前焉。
余于客岁九月二十五日因约赴申,是夜八旬钟许,偕南市接引寺悟明、依宝二师,往浙江北路六十一号审美女子中学内云社票房,谒徐朗西老居士。时范君亦在座,经介绍后,知其寓在焉,比蒙赠兴慈中学第一届毕业纪念刊各一册。饭后四人登楼,参观佛堂,礼佛毕,见佛前悬供水晶念珠一串,余问:“如此佳珠,何故供而不用?”范君答曰:“其中有大因缘。”问之根,究其由,范君乃如上述。余曰:“感应如此,可谓至奇!何不为文披露,以彰师德?”范君曰:“诚如所言,但恐人微德薄,自我宣传,易启疑谤。”余闻其言,益钦佩不已,爰此笔记之,以彰感应之道非梦幻也。范君乃笃实君子,佛教信徒,绝无妄语,如或不信,路近者,不妨亲往一睹,当真所记确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