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闻思

study-and-reflections

首页 / 经论闻思/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一乘小编 在本期《跟智广阿阇梨一起学经 […]

标签:
2019.10.27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一乘小编

在本期《跟智广阿阇梨一起学经论》栏目中,阿阇梨带我们继续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次学习,阿阇梨主要以静权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刊)为传承依据为我们作开示。

今天这一讲,阿阇梨将进一步为我们介绍念佛圆通的超胜之处。

智广阿阇梨开示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接下来我们来看静权法师的讲义:

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以虽然文殊菩萨在首楞严会上抉择耳根圆通为最殊胜,但是对于我们来讲,要由耳根圆通法门证悟的话,只有利根行人才能够修得起来,一般的人就没有办法了。

前段时间我们有个道友,他对耳根圆通非常有兴趣,就自己自学耳根圆通,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耳根圆通的解释,在那里一直看看看,看完了以后,他跟我汇报了他很多的学习耳根圆通的心得。然后我就问了他几个问题,问得他非常地烦恼,因为他完全误会了。他以为自己开悟了,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后来他发现自己完全误会了。我说:“你还是好好念佛吧。”

耳根圆通好是好,如果是上上根器的利根行人,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对中下根器的人来讲,这个还是有点困难的,如果没有依靠一些殊胜的他力法门的加持,只是靠自力观修,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以前我也曾经讲过一点点,但是真正领会的人,我觉得也不太多,很多人听了也是如聋如盲。所以还是这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上上根也超越不了它的门槛,下下根也可以达到它的境界,就是说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可以依此法门获得成就。

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

佛教将众生分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旁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凡,合称为四圣六凡。按照理体来说,后面的九法界虽然都有着各自的无明,但却无一不在如来果觉之中。《华严经》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换句话说,佛性遍布一切众生心中,只是众生无明迷惑,难返真如本性,念佛其实就是唤醒自己本具的佛性。这就是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够“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的原理所在。而从事相而论,极乐世界的四土九品,虽然高下不同,但终究都是往生净土,从此再也不会轮回痛苦了。总之,都是会究竟成佛的。

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

大家都知道《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菩萨的发愿,里面就有关于往生净土的偈颂: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其实不仅仅普贤菩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菩萨,都是这样发愿的。有一本经书叫《文殊师利发愿经》,是文殊菩萨的发愿,里面的内容跟《普贤行愿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看经文: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剎,

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像文殊、普贤这些最厉害的菩萨也是发愿临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龙树都是禅宗的祖师、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他们也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远公,即庐山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第一祖;智者大师是天台四祖,天台宗实际上是智者大师开创的;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被称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这些都是汉传佛教里面第一流的大菩萨、大成就者、世所公认的祖师大德,他们也都发愿念佛求生净土。

那么“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什么都不懂的,罪业深重的人,甚至是旁生道的众生,如果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也能够带业往生,也都出现很多瑞相。事实确实如此,不仅自古以来就有难以计数的往生净土的史料记载,就是现在,在我们身边也都有很多往生净土的成功案例。说明这个法门对众生的利益是真实不虚的,也是极为殊胜的。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菩萨。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

如果我们不能够求生净土的话,那就不好说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大家都知道,叫“进一退九”,就是进一步退九步,因为有很多很多的障碍、违缘、烦恼,所以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且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耳根圆通可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可以开悟。那么念佛圆通能不能开悟呢?念佛圆通照样可以开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说得很清楚:“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用其他的方法,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开悟的意思。所以说,我们如果不开心,就多念佛,念佛就能够自得心开,心开了就开心了啊。念到我们心全开了,就彻底证悟了,就可以像佛陀一样快乐无忧了。

耳根圆通仅仅摄受上根的众生,但是念佛圆通则普被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都可以获得成就。上根的人念佛照样可以自得心开,可以证悟成佛。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念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可以证得首楞严三摩地——非常殊胜的首楞严大定的境界,可以即身成就的。

那么对于中下根修行人来说,哪怕你不能够证得开悟、成就,也可以念佛求生净土,最起码可以带业往生,一生当中可以了脱生死。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仅是圆顿直捷、成就迅速的法门,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所以是更为殊胜的。

以上略释题义竟。次释经文,分为三科。

上面已经把《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作了简单的介绍。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再来讲具体的经文。

未完待续

一乘小编

跟智广阿阇梨一起学经论,让我们且学且珍惜。敬请关注下一期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五)。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2019.10.27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四)

一乘小编

在本期《跟智广阿阇梨一起学经论》栏目中,阿阇梨带我们继续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次学习,阿阇梨主要以静权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刊)为传承依据为我们作开示。

今天这一讲,阿阇梨将进一步为我们介绍念佛圆通的超胜之处。

智广阿阇梨开示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接下来我们来看静权法师的讲义:

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以虽然文殊菩萨在首楞严会上抉择耳根圆通为最殊胜,但是对于我们来讲,要由耳根圆通法门证悟的话,只有利根行人才能够修得起来,一般的人就没有办法了。

前段时间我们有个道友,他对耳根圆通非常有兴趣,就自己自学耳根圆通,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耳根圆通的解释,在那里一直看看看,看完了以后,他跟我汇报了他很多的学习耳根圆通的心得。然后我就问了他几个问题,问得他非常地烦恼,因为他完全误会了。他以为自己开悟了,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后来他发现自己完全误会了。我说:“你还是好好念佛吧。”

耳根圆通好是好,如果是上上根器的利根行人,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对中下根器的人来讲,这个还是有点困难的,如果没有依靠一些殊胜的他力法门的加持,只是靠自力观修,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以前我也曾经讲过一点点,但是真正领会的人,我觉得也不太多,很多人听了也是如聋如盲。所以还是这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上上根也超越不了它的门槛,下下根也可以达到它的境界,就是说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可以依此法门获得成就。

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

佛教将众生分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旁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凡,合称为四圣六凡。按照理体来说,后面的九法界虽然都有着各自的无明,但却无一不在如来果觉之中。《华严经》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换句话说,佛性遍布一切众生心中,只是众生无明迷惑,难返真如本性,念佛其实就是唤醒自己本具的佛性。这就是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够“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的原理所在。而从事相而论,极乐世界的四土九品,虽然高下不同,但终究都是往生净土,从此再也不会轮回痛苦了。总之,都是会究竟成佛的。

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

大家都知道《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菩萨的发愿,里面就有关于往生净土的偈颂: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其实不仅仅普贤菩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菩萨,都是这样发愿的。有一本经书叫《文殊师利发愿经》,是文殊菩萨的发愿,里面的内容跟《普贤行愿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看经文: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剎,

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像文殊、普贤这些最厉害的菩萨也是发愿临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龙树都是禅宗的祖师、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他们也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远公,即庐山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第一祖;智者大师是天台四祖,天台宗实际上是智者大师开创的;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被称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这些都是汉传佛教里面第一流的大菩萨、大成就者、世所公认的祖师大德,他们也都发愿念佛求生净土。

那么“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什么都不懂的,罪业深重的人,甚至是旁生道的众生,如果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也能够带业往生,也都出现很多瑞相。事实确实如此,不仅自古以来就有难以计数的往生净土的史料记载,就是现在,在我们身边也都有很多往生净土的成功案例。说明这个法门对众生的利益是真实不虚的,也是极为殊胜的。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菩萨。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

如果我们不能够求生净土的话,那就不好说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大家都知道,叫“进一退九”,就是进一步退九步,因为有很多很多的障碍、违缘、烦恼,所以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且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耳根圆通可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可以开悟。那么念佛圆通能不能开悟呢?念佛圆通照样可以开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说得很清楚:“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用其他的方法,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开悟的意思。所以说,我们如果不开心,就多念佛,念佛就能够自得心开,心开了就开心了啊。念到我们心全开了,就彻底证悟了,就可以像佛陀一样快乐无忧了。

耳根圆通仅仅摄受上根的众生,但是念佛圆通则普被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都可以获得成就。上根的人念佛照样可以自得心开,可以证悟成佛。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念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可以证得首楞严三摩地——非常殊胜的首楞严大定的境界,可以即身成就的。

那么对于中下根修行人来说,哪怕你不能够证得开悟、成就,也可以念佛求生净土,最起码可以带业往生,一生当中可以了脱生死。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仅是圆顿直捷、成就迅速的法门,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所以是更为殊胜的。

以上略释题义竟。次释经文,分为三科。

上面已经把《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作了简单的介绍。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再来讲具体的经文。

未完待续

一乘小编

跟智广阿阇梨一起学经论,让我们且学且珍惜。敬请关注下一期念佛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连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