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录

question-and-answer

首页 / 问答录/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问: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自己没有能力辨别,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应该如何 […]

标签:
2016.10.15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A9RB2B5-1.jpg

问: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自己没有能力辨别,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应该如何种下种子,才能在生生世世中都找得到具德的上师?

答:多念《普贤行愿品》,发愿很重要。《普贤行愿品》是一切菩萨的发愿之王,其中就有这样的发愿:“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经常念《普贤行愿品》就会遇到很好的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最重要还是要多读经典,深入经藏,广学多闻。如果你对佛法一点知识都没有的话,确实是很容易遇到“恶知识”;如果你有一定的佛法知识,相对来说会好一点,依法不依人。

问:具德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答:《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里说到善知识应该具备十种德相,在《如何依止善知识》里面都有详细讲解。一般来说,善知识最重要还是他的传承是否清净,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其他的功德要观察也不太容易,因为要跟善知识在一起很长时间才可能慢慢了解,但了解传承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具德的善知识都有很明确的、清净的传承。比较好的善知识推崇的都是传承,而不大会炫耀自己,这个很重要。不是很好的善知识,一般都是每天炫耀自己,基本上不会提传承,甚至可能他都没有传承。所以我们在观察时,首先要看他是否有清净的传承,其次再观察他有没有具备善知识的德相。

问:刚学佛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跑跑居士,这个问题也曾经问过一位香港来的法师,他就回答说跟我上一世的福报因缘很有关系。看来,上一世的福报因缘还是非常重要的。

答:重要是重要,但也还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认为一切都有因果,一个“因”你可以让它不产生结果,也可以让它结果变得很小,还可以让它结果变得很大,这都是可以掌控的。就像花的种子,你如果把它放在玻璃瓶里,它一万年都不会发芽,更不可能开花;如果放在肥沃的土壤里面,阳光、雨露、水分都非常好,它会长得很快很大;如果把它放在贫瘠的土地里面,它就会长得很慢很小。所以说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是凡夫的话,过去生中肯定会有很多不好的种子,但如果我们好好地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那你这方面负面的种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成熟。因果不是宿命论,通过修行都可以改变的,不是说你以前有这个因,必然会有这个果,而是只有因缘成熟的时候才会显现这个果。如果依止了一个“恶知识”,当然你这方面负面的种子马上就成熟了;如果依止的是善知识的话,那负面的种子就有机会通过修行消除掉。

问:当我们这一生中遇到了自己具缘的上师,而且观察下来的确是一位具德上师的话,是不是应该尽量地少一点去接触其他的善知识?

答:我们出去参访一定要有一个前提,莲池大师说过:“参方须具眼1。”就是说出去寻师参访你要具备参访的能力,现在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对善知识的鉴别能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文殊师利菩萨先指导他去参访德云比丘,之后德云比丘又推荐他参访下一位善知识,他所参访的这些善知识都是之前的善知识推荐他去的。如果我们真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善知识的开许之下,去参访别的善知识,这个没问题。我自己也是依止了很多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都是我的上师开许的,甚至是他推荐的,这样去学习肯定没有问题。所以还是先要在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面前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善知识会推荐你去学习其他的,如果他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他是不会局限你的。

注1:出自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参方:指寻师访道。

(智广阿阇梨解答)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2016.10.15

参方须具眼——如何得遇具德善知识

A9RB2B5-1.jpg

问: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自己没有能力辨别,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应该如何种下种子,才能在生生世世中都找得到具德的上师?

答:多念《普贤行愿品》,发愿很重要。《普贤行愿品》是一切菩萨的发愿之王,其中就有这样的发愿:“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经常念《普贤行愿品》就会遇到很好的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最重要还是要多读经典,深入经藏,广学多闻。如果你对佛法一点知识都没有的话,确实是很容易遇到“恶知识”;如果你有一定的佛法知识,相对来说会好一点,依法不依人。

问:具德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答:《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里说到善知识应该具备十种德相,在《如何依止善知识》里面都有详细讲解。一般来说,善知识最重要还是他的传承是否清净,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其他的功德要观察也不太容易,因为要跟善知识在一起很长时间才可能慢慢了解,但了解传承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具德的善知识都有很明确的、清净的传承。比较好的善知识推崇的都是传承,而不大会炫耀自己,这个很重要。不是很好的善知识,一般都是每天炫耀自己,基本上不会提传承,甚至可能他都没有传承。所以我们在观察时,首先要看他是否有清净的传承,其次再观察他有没有具备善知识的德相。

问:刚学佛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跑跑居士,这个问题也曾经问过一位香港来的法师,他就回答说跟我上一世的福报因缘很有关系。看来,上一世的福报因缘还是非常重要的。

答:重要是重要,但也还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认为一切都有因果,一个“因”你可以让它不产生结果,也可以让它结果变得很小,还可以让它结果变得很大,这都是可以掌控的。就像花的种子,你如果把它放在玻璃瓶里,它一万年都不会发芽,更不可能开花;如果放在肥沃的土壤里面,阳光、雨露、水分都非常好,它会长得很快很大;如果把它放在贫瘠的土地里面,它就会长得很慢很小。所以说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是凡夫的话,过去生中肯定会有很多不好的种子,但如果我们好好地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那你这方面负面的种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成熟。因果不是宿命论,通过修行都可以改变的,不是说你以前有这个因,必然会有这个果,而是只有因缘成熟的时候才会显现这个果。如果依止了一个“恶知识”,当然你这方面负面的种子马上就成熟了;如果依止的是善知识的话,那负面的种子就有机会通过修行消除掉。

问:当我们这一生中遇到了自己具缘的上师,而且观察下来的确是一位具德上师的话,是不是应该尽量地少一点去接触其他的善知识?

答:我们出去参访一定要有一个前提,莲池大师说过:“参方须具眼1。”就是说出去寻师参访你要具备参访的能力,现在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对善知识的鉴别能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文殊师利菩萨先指导他去参访德云比丘,之后德云比丘又推荐他参访下一位善知识,他所参访的这些善知识都是之前的善知识推荐他去的。如果我们真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善知识的开许之下,去参访别的善知识,这个没问题。我自己也是依止了很多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都是我的上师开许的,甚至是他推荐的,这样去学习肯定没有问题。所以还是先要在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面前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善知识会推荐你去学习其他的,如果他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他是不会局限你的。

注1:出自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参方:指寻师访道。

(智广阿阇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