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闻思

study-and-reflections

首页 / 经论闻思/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陈照彻1 【摘 要】本文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发展以及中日天台宗的关系等方面介绍日本 […]

标签:
2016.11.21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陈照彻1

【摘 要】本文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发展以及中日天台宗的关系等方面介绍日本天台宗之“圆、密、禅、戒、净”的“五种相承”。

【关键词】天台宗;智者大师;最澄大师;五种相承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由于该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教义,故亦称为法华宗。一千五百年以来,天台宗以其教观双美、解行并进的特点,在佛教史上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还广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并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教法。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中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日本天台宗的起源、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和天台宗的意义五个方面介绍五种相承之“圆、密、禅、戒、净”。

一、天台宗的起源

天台宗始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纪》卷第六记载:“北齐尊者,宿禀自然不俟亲承,冥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为心观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净六根,复以授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华,乃复开拓鸿业以名一家。” [1]由此可见,若追溯天台教法实际源头,应推至龙树菩萨。因此,在《天台九祖传》中便将高祖龙树尊者列为九祖之首。

天台高祖龙树菩萨

二、中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

根据《中国天台宗通史》的记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大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2]

1.酝酿和成立时期——陈、隋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虽然是陈、隋两朝的智者大师,但在智者大师之前,二祖北齐慧文禅师便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文传南岳慧思为三祖,思传天台智顗为四祖。由此可见,天台宗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处于萌芽状态,直至隋初由智者大师正式创立。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的创宗活动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宗派哲学理论体系,形成以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为主的庞大体系。二是制定各项寺院规范和礼仪制度,为此后所有佛教宗派提供了制度层面的范例。

2.发展和守成时期——唐代

智者大师弟子众多,其中以隋末唐初的五祖章安尊者最为重要,智者大师的思想多经他的整理和传播才得以流传。《佛祖统纪》卷第七赞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明三观,纵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于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徧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 [3]此外,章安尊者还奉智者大师遗书,在建造天台国清寺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五祖章安尊者为天台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唐代中期,九祖荆溪湛然尊者通过《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等著作,对智者大师的学说给予新的阐述,推动天台宗的进一步发展。

湛然大师另一大贡献是间接创立日本天台宗。湛然大师传法于道邃、行满,时日本僧侣最澄及其弟子义真随遣唐使来华,向道邃、行满求学天台教义,并成为接受湛然教系传法的第一个日本人。学成归国后,最澄大师在比叡山开创日本天台宗。

3.维持和论争时期——宋代

唐代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加之唐武宗灭佛,导致天台宗大量教典散失,只江南一带,得吴越王钱氏的外护,尚留一脉。据《宋高僧传》卷七《义寂传》记载:“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其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4]在此情况下,义寂大师遂向当时的吴越国师天台德韶禅师求助,最终促成了吴越王遣使海外求取天台教籍之举,使天台宗再现复兴之机。

义寂大师法脉传于十六祖义通大师,通传十七祖法智尊者。法智尊者继承智者、湛然大师的思想,并加以强化,形成了独自的学术,使天台之思想体系更加完美,被称为天台中兴之祖。《佛祖统纪》卷第八赞云:“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 [5]

此外,当时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者大师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涉及到观心方面的“真心观”或“妄心观”的理论分歧,而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开启了一段绵延三十余年的争论。

4.回护和退守时期——元、明、清

这一时期天台宗虽然日渐式微,但仍有一些高僧大德出现,其中尤以明末幽溪传灯大师和灵峰蕅益大师最为重要。

幽溪传灯大师从百松真觉法师听讲《法华》,学天台教观,一生为复兴衰微不堪的天台宗而努力,其代表作《性善恶论》着重阐发了宋以来天台宗所谓“性恶法门”的思想,文中阐述到:“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界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性具恶。则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净名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 [6]同时,他反复强调天台宗性具善恶论与儒家性善、性恶之论的不同。

明末另一位弘扬天台宗的大德是灵峰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因以拈阄的方式来作抉择何种见解注《梵网经》时,“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决意“私淑天台”。此后,通过研阅台藏不由令其大发感慨,曰:“古云,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则佛法亡,非欺我也!”虽然大师“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天台,不敢冒认法派”,但仍着有《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教观纲宗》等多部台宗著作,为天台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命脉维系时期——近代

民国时期,天台宗的两位主要弘扬者为谛闲法师和兴慈法师。其中,谛闲大师著述有《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创立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之专门学府,培养了仁山、常惺、寳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诸尊宿。兴慈大师则兴建法藏讲寺,教演天台,行传净土,后又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同仁会,并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学校——兴慈中学,着有《二课合解》《蒙山施食仪规》等。

三、日本天台宗的起源

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是最澄大师。延历二十三年(公元804年),最澄及其弟子义真随遣唐使登陆明州鄮县(今宁波),随即前往天台山,于龙兴寺,师从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修学天台法门摩诃止观等,并受菩萨三聚净戒。此后,又付法佛陇寺僧行满座主,受《法华疏》《涅槃疏》《法华玄义释签》等天台教籍八十二卷。此外,最澄还师从禅林寺的翛然习牛头禅,在入唐之前他还曾师从行表修学北宗禅法。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四月上旬,最澄大师为求真言密法,离开台州前往越府(今绍兴)龙兴寺,师从印度善无畏大师三传弟子沙门顺晓,受灌顶、三部三昧耶图样、契印、法文和道具等。唐贞元廿一年(公元805年)五月,最澄大师搭遣唐使的船舶回国,后在天皇的支持下于比叡山创立日本天台宗。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随遣唐使入唐求法

四、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最澄大师在唐求学期间,广采博引,接受了天台、密宗、禅及大乘戒法四种传承,后被称为“圆、密、禅、戒”的“四种相承”。此外,天台宗一直秉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思想,故在天台教法中也包含了净土法门。因此,诸多高僧大德,如武觉超大僧正认为日本天台宗教法为“圆、密、禅、戒、净”的五种相承。本文将按照五种相承的说法,逐一介绍“圆、密、禅、戒、净”。

1.圆。天台宗对佛教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便是判教。由于众生机缘不一,所以佛陀所传教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翻译经典、论典的增加,经论之间的教说矛盾时有出现,为解决这些矛盾,不少高僧大德费尽苦心,但终无良策,直至天台智者大师的出现。智者大师通过对《妙法莲华经》的研究,断定《法华经》最能体现佛陀的本怀。因此,他依据《法华经》的教判,在梳理批判总结前人判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以“五时八教”判释为基本内容的判教学说。

天台宗根本经典《妙法莲华经》

所谓“五时八教”包含五时、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其中,五时按照释尊说法的年时顺序,分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和法华涅槃五个时期;按照释尊化物之仪式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按照众生除病之法度,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将这三者加以横竖组合,便成为五时八教的判释。其中,化法四教是对佛陀所有教法的分类,所以必然包含一切教法,尤其对圆教理论作了最充分、最适当的阐发。

所谓圆教,《天台四教仪》云:“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 [7]《四教义》云:“四释圆教名者,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8]《止观辅行传弘决》云:“以判权实,圆为上上也。共不共是约位判,别住行位与前二乘藏通等共,唯圆不共。” [9]由此可知,圆教是最究竟了义的教法,只为最上根基之人所宣说,不但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共,就连一般的大乘别教菩萨亦不共,唯与佛共,此即《法华经》中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决》评价圆教为“大中大”“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顿中顿”“真中真”“了中了”“妙中之妙”“不思议中不思议” [10]

天台宗的各传承祖师由于秉持圆教思想,以佛的知见看待一切问题,使天台教法非常具有包容性,修法也非常丰富,此正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2.密。天台宗以“教观并重、显密圆融”著称,其最主要的所依经典《妙法莲华经》就很好地体现了一乘了义、纯圆独妙和显密具足的特点。此外,天台宗的历代传承祖师和高僧大德也获得许多显密圆融的成就,如高祖龙树菩萨不仅是唐密的初祖,还是印度金刚乘无上密法大手印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三祖慧思大师修习方等忏法达七年之久;智者大师进修方等三昧行法;四明知礼尊者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蕅益大师持诵地藏菩萨法身印呪、大悲呪、往生神呪、准提陀罗尼等。近代如谛闲大师的蒙山施食,兴慈法师在《二课合集》中对楞严呪、大悲呪、十小呪、蒙山施食等进行注解及着《蒙山施食仪轨》等。由此可见,天台宗历来就有显密圆融的优良传统。

日本天台宗就很好地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最澄大师在唐求学时期,不仅从道邃、行满学习台宗教法,还从顺晓学习密宗教法,并把二宗著作带回日本。在比叡山创办天台宗之后,他主张天台、密法并重,即所谓的“圆密一致”。他在《山家学生式》中指出:“凡大乘类者,即得度年,授佛子戒为菩萨僧,其戒牒请官印,受大戒已,令住叡山一十二年,不出山门修学两业。” [11]文中所说的两业便是“止观”和“遮那”,遮那即代表密法。此后,天台密教经慈觉、智证、安然三位大师的发展,成为与空海大师的“东密”相对应的“台密”。时至今日,密法一直在天台教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比叡山行院的修行内容中就有以密教作法为中心的不动明王修法,金刚界、胎藏界修法和护摩修法等法门,通过三密相应,达致即身成佛。

3.禅。最澄大师年少时曾于行表所修学北宗禅法,入唐后又师从翛然受牛头禅法,回国后又融合台禅思想加以传布,形成相承之“禅”。

天台宗和禅宗自古以来就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传承祖师慧文、慧思、智者等都被人冠以“禅师”的头衔,可见台宗祖师在禅宗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天台宗历来教观并重,教是教理、理论,观是止观,是实践,也是一种禅修方法。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道:“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12]所以,止观二法如“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此外,关于天台宗和禅宗的融合,另一位非常重要的祖师是永嘉玄觉大师。大师早年按照天台止观法门打坐观心、修习禅定,修圆教止观时,读《维摩诘经》获得证悟,后得到六祖惠能大师的印证,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4.戒。戒是佛教的基础,位三学之首,是修学佛法的起点。最澄大师入唐时期于道邃大师前受菩萨三聚净戒,为日后创立日本圆戒奠定了基础。圆戒又被称为圆顿戒、梵网经菩萨戒等,是依法华开显之妙旨,授受《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此戒最初为鸠摩罗什大师主张,智者大师传承,后由最澄大师承袭其意。大师极力主张天台法华宗僧侣受菩萨圆顿戒,而不受小乘戒律,他在《山家学生式》中写到:“今天台年分学生,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不许受此戒。” [13]所谓此戒便是指小乘戒。弘仁九年至十三年,最澄大师曾多次上奏天皇,设立一乘戒坛,但因遭南都僧纲之强烈反对而未果,直至最澄示寂后,始获敕许。

据大师所著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记载,圆戒有二种相承:一为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传法逸多菩萨等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后鸠摩罗什大师承之,传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最澄;二为慧思、智顗乃直承自台藏卢舍那佛。

圆戒的殊胜性在于以直接开显本有法身法性为目的,跳过人天乃至别教菩萨所求的果报,只求法华所倡中道实相的圆果,如经中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外,还将具有佛之成就的妙法加之于受戒者凡身,使受戒当日即身成佛。经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5.净。天台宗另一重要思想是“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天台宗和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非常重视净土法门,并且也都求生净土,如佛陀在《楞伽经》中授记龙树菩萨“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智者大师不仅自己求生净土,还着有《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净土著作;灵峰蕅益大师不仅是天台宗大德,在净土宗更被称为净土宗九祖。

在日本,最澄大师归国后就已经把天台宗原有的念佛三昧传入日本。在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中所讲的四种三昧当中,就有或口常唱阿弥陀佛名号、或心常念阿弥陀佛的常行三昧。此外,最澄大师还从中国带回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疏》《净土十疑论》等净土著作。此后,慈觉大师还把在五台山学到的五会念佛的净土法门传回日本,为以后以比叡山为源头的净土信仰的兴起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天台宗的意义

笔者认为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是对中国天台宗的一个很好传承和弘扬,虽然中国天台宗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名称或概念,但在实际修法中都包含了这五种相承。通过学习这五种相承,可以了解到天台宗的理论实践体系其实就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实践体系,因此蕅益大师才会感叹“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则佛法亡”。

最后,愿我们这代人能继承和弘扬这一殊胜教法,使珍贵的佛法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9页
[2] 潘桂明吴忠伟着,《中国天台宗通史》(上),凤凰出版社,第8-13页
[3]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1页
[4]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62页
[5]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6页
[6] 卍新纂续藏经第 57 册 No. 0970 《性善恶论》卷第一
[7] 《大正藏》第46册,778页
[8] 《大正藏》第46册,722页
[9] 《大正藏》第46册,177页
[10] 《大正藏》第46册,177页
[11] 《大正藏》第74册,624页
[12] 《大正藏》第46册,462页
[13] 《大正藏》第74册,624页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2016.11.21

略述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陈照彻1

【摘 要】本文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发展以及中日天台宗的关系等方面介绍日本天台宗之“圆、密、禅、戒、净”的“五种相承”。

【关键词】天台宗;智者大师;最澄大师;五种相承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由于该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教义,故亦称为法华宗。一千五百年以来,天台宗以其教观双美、解行并进的特点,在佛教史上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还广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并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教法。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中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日本天台宗的起源、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和天台宗的意义五个方面介绍五种相承之“圆、密、禅、戒、净”。

一、天台宗的起源

天台宗始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纪》卷第六记载:“北齐尊者,宿禀自然不俟亲承,冥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为心观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净六根,复以授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华,乃复开拓鸿业以名一家。” [1]由此可见,若追溯天台教法实际源头,应推至龙树菩萨。因此,在《天台九祖传》中便将高祖龙树尊者列为九祖之首。

天台高祖龙树菩萨

二、中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

根据《中国天台宗通史》的记载,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大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2]

1.酝酿和成立时期——陈、隋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虽然是陈、隋两朝的智者大师,但在智者大师之前,二祖北齐慧文禅师便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文传南岳慧思为三祖,思传天台智顗为四祖。由此可见,天台宗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处于萌芽状态,直至隋初由智者大师正式创立。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的创宗活动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宗派哲学理论体系,形成以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为主的庞大体系。二是制定各项寺院规范和礼仪制度,为此后所有佛教宗派提供了制度层面的范例。

2.发展和守成时期——唐代

智者大师弟子众多,其中以隋末唐初的五祖章安尊者最为重要,智者大师的思想多经他的整理和传播才得以流传。《佛祖统纪》卷第七赞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明三观,纵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于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徧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 [3]此外,章安尊者还奉智者大师遗书,在建造天台国清寺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五祖章安尊者为天台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唐代中期,九祖荆溪湛然尊者通过《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等著作,对智者大师的学说给予新的阐述,推动天台宗的进一步发展。

湛然大师另一大贡献是间接创立日本天台宗。湛然大师传法于道邃、行满,时日本僧侣最澄及其弟子义真随遣唐使来华,向道邃、行满求学天台教义,并成为接受湛然教系传法的第一个日本人。学成归国后,最澄大师在比叡山开创日本天台宗。

3.维持和论争时期——宋代

唐代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加之唐武宗灭佛,导致天台宗大量教典散失,只江南一带,得吴越王钱氏的外护,尚留一脉。据《宋高僧传》卷七《义寂传》记载:“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其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4]在此情况下,义寂大师遂向当时的吴越国师天台德韶禅师求助,最终促成了吴越王遣使海外求取天台教籍之举,使天台宗再现复兴之机。

义寂大师法脉传于十六祖义通大师,通传十七祖法智尊者。法智尊者继承智者、湛然大师的思想,并加以强化,形成了独自的学术,使天台之思想体系更加完美,被称为天台中兴之祖。《佛祖统纪》卷第八赞云:“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 [5]

此外,当时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者大师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涉及到观心方面的“真心观”或“妄心观”的理论分歧,而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开启了一段绵延三十余年的争论。

4.回护和退守时期——元、明、清

这一时期天台宗虽然日渐式微,但仍有一些高僧大德出现,其中尤以明末幽溪传灯大师和灵峰蕅益大师最为重要。

幽溪传灯大师从百松真觉法师听讲《法华》,学天台教观,一生为复兴衰微不堪的天台宗而努力,其代表作《性善恶论》着重阐发了宋以来天台宗所谓“性恶法门”的思想,文中阐述到:“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界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性具恶。则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净名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 [6]同时,他反复强调天台宗性具善恶论与儒家性善、性恶之论的不同。

明末另一位弘扬天台宗的大德是灵峰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因以拈阄的方式来作抉择何种见解注《梵网经》时,“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决意“私淑天台”。此后,通过研阅台藏不由令其大发感慨,曰:“古云,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则佛法亡,非欺我也!”虽然大师“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天台,不敢冒认法派”,但仍着有《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教观纲宗》等多部台宗著作,为天台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命脉维系时期——近代

民国时期,天台宗的两位主要弘扬者为谛闲法师和兴慈法师。其中,谛闲大师著述有《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创立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之专门学府,培养了仁山、常惺、寳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诸尊宿。兴慈大师则兴建法藏讲寺,教演天台,行传净土,后又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同仁会,并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学校——兴慈中学,着有《二课合解》《蒙山施食仪规》等。

三、日本天台宗的起源

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是最澄大师。延历二十三年(公元804年),最澄及其弟子义真随遣唐使登陆明州鄮县(今宁波),随即前往天台山,于龙兴寺,师从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修学天台法门摩诃止观等,并受菩萨三聚净戒。此后,又付法佛陇寺僧行满座主,受《法华疏》《涅槃疏》《法华玄义释签》等天台教籍八十二卷。此外,最澄还师从禅林寺的翛然习牛头禅,在入唐之前他还曾师从行表修学北宗禅法。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四月上旬,最澄大师为求真言密法,离开台州前往越府(今绍兴)龙兴寺,师从印度善无畏大师三传弟子沙门顺晓,受灌顶、三部三昧耶图样、契印、法文和道具等。唐贞元廿一年(公元805年)五月,最澄大师搭遣唐使的船舶回国,后在天皇的支持下于比叡山创立日本天台宗。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随遣唐使入唐求法

四、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

最澄大师在唐求学期间,广采博引,接受了天台、密宗、禅及大乘戒法四种传承,后被称为“圆、密、禅、戒”的“四种相承”。此外,天台宗一直秉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思想,故在天台教法中也包含了净土法门。因此,诸多高僧大德,如武觉超大僧正认为日本天台宗教法为“圆、密、禅、戒、净”的五种相承。本文将按照五种相承的说法,逐一介绍“圆、密、禅、戒、净”。

1.圆。天台宗对佛教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便是判教。由于众生机缘不一,所以佛陀所传教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翻译经典、论典的增加,经论之间的教说矛盾时有出现,为解决这些矛盾,不少高僧大德费尽苦心,但终无良策,直至天台智者大师的出现。智者大师通过对《妙法莲华经》的研究,断定《法华经》最能体现佛陀的本怀。因此,他依据《法华经》的教判,在梳理批判总结前人判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以“五时八教”判释为基本内容的判教学说。

天台宗根本经典《妙法莲华经》

所谓“五时八教”包含五时、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其中,五时按照释尊说法的年时顺序,分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和法华涅槃五个时期;按照释尊化物之仪式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按照众生除病之法度,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将这三者加以横竖组合,便成为五时八教的判释。其中,化法四教是对佛陀所有教法的分类,所以必然包含一切教法,尤其对圆教理论作了最充分、最适当的阐发。

所谓圆教,《天台四教仪》云:“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 [7]《四教义》云:“四释圆教名者,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8]《止观辅行传弘决》云:“以判权实,圆为上上也。共不共是约位判,别住行位与前二乘藏通等共,唯圆不共。” [9]由此可知,圆教是最究竟了义的教法,只为最上根基之人所宣说,不但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共,就连一般的大乘别教菩萨亦不共,唯与佛共,此即《法华经》中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决》评价圆教为“大中大”“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顿中顿”“真中真”“了中了”“妙中之妙”“不思议中不思议” [10]

天台宗的各传承祖师由于秉持圆教思想,以佛的知见看待一切问题,使天台教法非常具有包容性,修法也非常丰富,此正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2.密。天台宗以“教观并重、显密圆融”著称,其最主要的所依经典《妙法莲华经》就很好地体现了一乘了义、纯圆独妙和显密具足的特点。此外,天台宗的历代传承祖师和高僧大德也获得许多显密圆融的成就,如高祖龙树菩萨不仅是唐密的初祖,还是印度金刚乘无上密法大手印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三祖慧思大师修习方等忏法达七年之久;智者大师进修方等三昧行法;四明知礼尊者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蕅益大师持诵地藏菩萨法身印呪、大悲呪、往生神呪、准提陀罗尼等。近代如谛闲大师的蒙山施食,兴慈法师在《二课合集》中对楞严呪、大悲呪、十小呪、蒙山施食等进行注解及着《蒙山施食仪轨》等。由此可见,天台宗历来就有显密圆融的优良传统。

日本天台宗就很好地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最澄大师在唐求学时期,不仅从道邃、行满学习台宗教法,还从顺晓学习密宗教法,并把二宗著作带回日本。在比叡山创办天台宗之后,他主张天台、密法并重,即所谓的“圆密一致”。他在《山家学生式》中指出:“凡大乘类者,即得度年,授佛子戒为菩萨僧,其戒牒请官印,受大戒已,令住叡山一十二年,不出山门修学两业。” [11]文中所说的两业便是“止观”和“遮那”,遮那即代表密法。此后,天台密教经慈觉、智证、安然三位大师的发展,成为与空海大师的“东密”相对应的“台密”。时至今日,密法一直在天台教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比叡山行院的修行内容中就有以密教作法为中心的不动明王修法,金刚界、胎藏界修法和护摩修法等法门,通过三密相应,达致即身成佛。

3.禅。最澄大师年少时曾于行表所修学北宗禅法,入唐后又师从翛然受牛头禅法,回国后又融合台禅思想加以传布,形成相承之“禅”。

天台宗和禅宗自古以来就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传承祖师慧文、慧思、智者等都被人冠以“禅师”的头衔,可见台宗祖师在禅宗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天台宗历来教观并重,教是教理、理论,观是止观,是实践,也是一种禅修方法。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道:“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12]所以,止观二法如“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此外,关于天台宗和禅宗的融合,另一位非常重要的祖师是永嘉玄觉大师。大师早年按照天台止观法门打坐观心、修习禅定,修圆教止观时,读《维摩诘经》获得证悟,后得到六祖惠能大师的印证,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4.戒。戒是佛教的基础,位三学之首,是修学佛法的起点。最澄大师入唐时期于道邃大师前受菩萨三聚净戒,为日后创立日本圆戒奠定了基础。圆戒又被称为圆顿戒、梵网经菩萨戒等,是依法华开显之妙旨,授受《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此戒最初为鸠摩罗什大师主张,智者大师传承,后由最澄大师承袭其意。大师极力主张天台法华宗僧侣受菩萨圆顿戒,而不受小乘戒律,他在《山家学生式》中写到:“今天台年分学生,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不许受此戒。” [13]所谓此戒便是指小乘戒。弘仁九年至十三年,最澄大师曾多次上奏天皇,设立一乘戒坛,但因遭南都僧纲之强烈反对而未果,直至最澄示寂后,始获敕许。

据大师所著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记载,圆戒有二种相承:一为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传法逸多菩萨等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后鸠摩罗什大师承之,传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最澄;二为慧思、智顗乃直承自台藏卢舍那佛。

圆戒的殊胜性在于以直接开显本有法身法性为目的,跳过人天乃至别教菩萨所求的果报,只求法华所倡中道实相的圆果,如经中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外,还将具有佛之成就的妙法加之于受戒者凡身,使受戒当日即身成佛。经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5.净。天台宗另一重要思想是“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天台宗和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非常重视净土法门,并且也都求生净土,如佛陀在《楞伽经》中授记龙树菩萨“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智者大师不仅自己求生净土,还着有《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净土著作;灵峰蕅益大师不仅是天台宗大德,在净土宗更被称为净土宗九祖。

在日本,最澄大师归国后就已经把天台宗原有的念佛三昧传入日本。在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中所讲的四种三昧当中,就有或口常唱阿弥陀佛名号、或心常念阿弥陀佛的常行三昧。此外,最澄大师还从中国带回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疏》《净土十疑论》等净土著作。此后,慈觉大师还把在五台山学到的五会念佛的净土法门传回日本,为以后以比叡山为源头的净土信仰的兴起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天台宗的意义

笔者认为日本天台宗之“五种相承”是对中国天台宗的一个很好传承和弘扬,虽然中国天台宗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名称或概念,但在实际修法中都包含了这五种相承。通过学习这五种相承,可以了解到天台宗的理论实践体系其实就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实践体系,因此蕅益大师才会感叹“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则佛法亡”。

最后,愿我们这代人能继承和弘扬这一殊胜教法,使珍贵的佛法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9页
[2] 潘桂明吴忠伟着,《中国天台宗通史》(上),凤凰出版社,第8-13页
[3]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1页
[4]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62页
[5]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6页
[6] 卍新纂续藏经第 57 册 No. 0970 《性善恶论》卷第一
[7] 《大正藏》第46册,778页
[8] 《大正藏》第46册,722页
[9] 《大正藏》第46册,177页
[10] 《大正藏》第46册,177页
[11] 《大正藏》第74册,624页
[12] 《大正藏》第46册,462页
[13] 《大正藏》第74册,6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