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解

dharma-explanation

首页 / 经论讲解/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青少年教育。

标签:
2020.06.13

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一乘小编:

幼儿教育有重点,青少年教育也有重点。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到的几个重点,认真对照,我们很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人生中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

本篇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同样适用于需要把青少年时期的功课补习回来的成年人。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十八讲

青少年教育

原文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这是印祖给一位叫周法利的童子的开示。童子指未成年人,所以这段是印祖对青少年的开示。对于成年的我们来讲,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因为青少年的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也要补课。所以学习这段教言,一方面可以自勉;另一方面,未来我们如果要教育孩子就知道方向是什么,清楚作为一个孩子要学习什么。这也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开示。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

人一生的成败都在于年幼的时候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如果我们年幼的时候所受的教育非常好,形成很好的人生见解和习惯,未来就会比较好;如果年幼的时候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那我们的一生就会非常麻烦,因为我们会做错很多事情,种下很多负面种子,积累很多的罪业,消耗很多的福报,所以一生就会非常坎坷,未来会非常困难,非常麻烦。

“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你现在已经是少年了,应该知道好歹,千万不能跟随现在时髦的东西。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

印祖在民国时的开示对现代人依然非常有针对性。当下流行的东西、时髦的东西很多都会让人种下负面种子,消耗福报,增长我执,增长我慢,是不能学的。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这是贤良人格的基础、圣贤之道的基础。如果我们现在每天都学时兴,赶时髦,看起来很快乐,但未来就有无尽的苦果跟在我们后面了。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印祖接着讲在“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的基础上应该读圣贤书。印祖说,现在你年轻,精力旺盛,应该努力读书。读书不是为了“长浮华”,读书是为了照书中所说的圣贤之道去力行。圣贤之道是很深奥的,有的不太容易明白。印祖反复推荐《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因为里面的道理是非常直接的,好领会。应该每天好好地读,按照书中说的去做,把过失都改正,力行善业。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印祖说在闲暇的时候,尤其应该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万德名号。因为靠自己的力量太慢了,所以要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如果我们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念诵心咒,念诵佛经,就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过迁善就会事半功倍。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很辛苦,念经很辛苦,不能这样想。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少年的时候不好好用功,以后要学就很困难了。年纪大了“记性退半”,学习起来事倍而功半,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习。包括我们现在也一样,虽然老了,但是还没有太老,还是得用功,不然以后更老的时候学习就更麻烦、更吃力。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一要做好人。怎么做好人呢?见到好的,我们要学习;见到不好的,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过错。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看到好人、看到坏人都可以学习,要做善于学习的人。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第二句更加重要,更深入。怎么才能做一个好人?要知因果报应,如果不知因果报应,肯定做不了好人。

“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我们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你要承担所有的后果。所有的想法、语言、行为一定会有后果,而且一定是和你的所想、所说、所做是性质相同的。善念就会有善的结果,恶念就会有恶的结果;好话就会有好的结果,坏话就会有坏的结果;好的行为就会有好的结果,不好的行为就会有痛苦的结果。

所以,做任何的事情都必须要好好想想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自己未来有没有好处。我们今天这样说了,这样做了,这样想了,所种下的因未来得到结果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不愿意接受,就不要去想,不要去说,不要去做。也要考虑,我们的父母亲会不会接受?对别人有没有利益?这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要经常想想“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

不但做事要这样,起心动念也要这样。想法、说法、做法都要以此为标准。

“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个三好运动,印祖早就已经提倡了。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在身口意方面种下好的种子。什么是好的种子?标准就是有利于人,有利于物,无害于己,无害于他。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够去做,才能够去说,才能够去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会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每个人都想得到利益。如果我们种下的是负面的种子,怎么可能得到快乐?怎么可能得到利益?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

比如把一个很丑的像放在镜子前面,镜子里决定不会出现好的像。镜中所出现的,与这个丑像会一模一样。

这就是因果的道理。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性质相同,方向相反。我们给出去什么,在镜子里就会看到给回来什么。一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存坏心,说坏话,做坏事,肯定不可能有快乐的结果、幸福的结果、好的结果。这点要非常了解,如果我们深信因果,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决定的,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身口意好好去观照,会谨言慎行,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然我们就会放逸,对自己没有要求,不知不觉就会种下很多痛苦的因。

“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你如果能够深入地了解我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正人君子,令大家都尊重你,爱慕你。

这是印祖写给一个孩子的信,但对于我们所有的同学来讲也都是非常地重要。首先,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我们就应该从今天开始好好地补课;第二,如果我们从小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要从今天开始好好地力行。因为明白很容易,但力行却是很困难的,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力行。如果我们力行好了,未来我们要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其他人的孩子。

总的来说,就是一定要培养贤良的人格。这些是我们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要点,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并用来自利利他,我们就可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做好;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一定要从这里开始做起。

思考题

1. 印祖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时派与孝悌忠信区别何在?未来各有什么结果?请举例说明。

2. 印祖说:“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有人在抉择时常困扰于“父母让我这样做,朋友建议我那样做,而我希望如何如何做”,到底该怎么做?谁说了算?以何为准绳?

3. 请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请说说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4.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这个比喻蕴含了什么道理?

未完待续……

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2020.06.13

赶时髦的年轻人,你该“补课”了!|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

一乘小编:

幼儿教育有重点,青少年教育也有重点。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到的几个重点,认真对照,我们很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人生中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

本篇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同样适用于需要把青少年时期的功课补习回来的成年人。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十八讲

青少年教育

原文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这是印祖给一位叫周法利的童子的开示。童子指未成年人,所以这段是印祖对青少年的开示。对于成年的我们来讲,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因为青少年的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也要补课。所以学习这段教言,一方面可以自勉;另一方面,未来我们如果要教育孩子就知道方向是什么,清楚作为一个孩子要学习什么。这也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开示。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

人一生的成败都在于年幼的时候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如果我们年幼的时候所受的教育非常好,形成很好的人生见解和习惯,未来就会比较好;如果年幼的时候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那我们的一生就会非常麻烦,因为我们会做错很多事情,种下很多负面种子,积累很多的罪业,消耗很多的福报,所以一生就会非常坎坷,未来会非常困难,非常麻烦。

“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你现在已经是少年了,应该知道好歹,千万不能跟随现在时髦的东西。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

印祖在民国时的开示对现代人依然非常有针对性。当下流行的东西、时髦的东西很多都会让人种下负面种子,消耗福报,增长我执,增长我慢,是不能学的。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这是贤良人格的基础、圣贤之道的基础。如果我们现在每天都学时兴,赶时髦,看起来很快乐,但未来就有无尽的苦果跟在我们后面了。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印祖接着讲在“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的基础上应该读圣贤书。印祖说,现在你年轻,精力旺盛,应该努力读书。读书不是为了“长浮华”,读书是为了照书中所说的圣贤之道去力行。圣贤之道是很深奥的,有的不太容易明白。印祖反复推荐《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因为里面的道理是非常直接的,好领会。应该每天好好地读,按照书中说的去做,把过失都改正,力行善业。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印祖说在闲暇的时候,尤其应该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万德名号。因为靠自己的力量太慢了,所以要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如果我们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念诵心咒,念诵佛经,就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过迁善就会事半功倍。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很辛苦,念经很辛苦,不能这样想。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少年的时候不好好用功,以后要学就很困难了。年纪大了“记性退半”,学习起来事倍而功半,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习。包括我们现在也一样,虽然老了,但是还没有太老,还是得用功,不然以后更老的时候学习就更麻烦、更吃力。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一要做好人。怎么做好人呢?见到好的,我们要学习;见到不好的,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过错。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看到好人、看到坏人都可以学习,要做善于学习的人。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第二句更加重要,更深入。怎么才能做一个好人?要知因果报应,如果不知因果报应,肯定做不了好人。

“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我们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你要承担所有的后果。所有的想法、语言、行为一定会有后果,而且一定是和你的所想、所说、所做是性质相同的。善念就会有善的结果,恶念就会有恶的结果;好话就会有好的结果,坏话就会有坏的结果;好的行为就会有好的结果,不好的行为就会有痛苦的结果。

所以,做任何的事情都必须要好好想想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自己未来有没有好处。我们今天这样说了,这样做了,这样想了,所种下的因未来得到结果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不愿意接受,就不要去想,不要去说,不要去做。也要考虑,我们的父母亲会不会接受?对别人有没有利益?这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要经常想想“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

不但做事要这样,起心动念也要这样。想法、说法、做法都要以此为标准。

“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个三好运动,印祖早就已经提倡了。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在身口意方面种下好的种子。什么是好的种子?标准就是有利于人,有利于物,无害于己,无害于他。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够去做,才能够去说,才能够去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会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每个人都想得到利益。如果我们种下的是负面的种子,怎么可能得到快乐?怎么可能得到利益?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

比如把一个很丑的像放在镜子前面,镜子里决定不会出现好的像。镜中所出现的,与这个丑像会一模一样。

这就是因果的道理。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性质相同,方向相反。我们给出去什么,在镜子里就会看到给回来什么。一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存坏心,说坏话,做坏事,肯定不可能有快乐的结果、幸福的结果、好的结果。这点要非常了解,如果我们深信因果,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决定的,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身口意好好去观照,会谨言慎行,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然我们就会放逸,对自己没有要求,不知不觉就会种下很多痛苦的因。

“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你如果能够深入地了解我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正人君子,令大家都尊重你,爱慕你。

这是印祖写给一个孩子的信,但对于我们所有的同学来讲也都是非常地重要。首先,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我们就应该从今天开始好好地补课;第二,如果我们从小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要从今天开始好好地力行。因为明白很容易,但力行却是很困难的,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力行。如果我们力行好了,未来我们要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其他人的孩子。

总的来说,就是一定要培养贤良的人格。这些是我们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要点,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并用来自利利他,我们就可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做好;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一定要从这里开始做起。

思考题

1. 印祖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时派与孝悌忠信区别何在?未来各有什么结果?请举例说明。

2. 印祖说:“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有人在抉择时常困扰于“父母让我这样做,朋友建议我那样做,而我希望如何如何做”,到底该怎么做?谁说了算?以何为准绳?

3. 请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请说说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4.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这个比喻蕴含了什么道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