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解

dharma-explanation

首页 / 经论讲解/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标签:
2020.07.28

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一乘小编:
方向正确,才能抵达目的地;
力气用对地方,才会事半功倍。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当然要在正确的方向、对的地方下功夫。
今天我们听祖师和我们分享:
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就是圣贤之学。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四讲
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原文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这里印祖开示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要时刻反省、忏悔。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蘧伯玉到五十岁时,反省知道自己前面四十九年的过失。

蘧伯玉是孔子时代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每年都要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的一个典范人物。在《论语》《了凡四训》当中都有他的故事,以贤德闻名于诸侯,非常懂得反省。

“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

孔子快七十岁的时候,还想要在剩下的年岁里学完《周易》,以祈望自己没有大的过失。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圣贤的学问,没有不在起心动念处来究竟圆满的。这句话是关键,“圣贤之学”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起心动念处。如果我们能够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这叫圣贤之学;如果不是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就是假道学。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

近世的儒家学人,只是学习词句文章。对于端正内心、至诚真意,却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这就是近代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别人的关系,是因为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把重要的都给抛弃了。

“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虽然每天读圣贤书,却完全不知道圣贤写书教诲世人的用意。而口中所说、身体所做,与圣贤的所说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圆不相契入。更不要问有没有穷究到起心动念处下功夫了。

“隐微”就是非常隐蔽和微小,“几希”就是很小,“隐微几希”就是细节。我们现在讲“细节决定成败”,而在这里,“隐微几希之间”就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处。我们修行用功、学习圣贤之道,都是要在隐微几希之间下功夫,都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佛经教人们要经常忏悔,以期能把无明断除干净,成就圆满的佛道。哪怕如弥勒菩萨那样已经证到等觉位了,还是从早到晚礼拜十方诸佛,以期把无明断除干净,证得圆满的法身,何况是在下位的众生?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业力,却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虽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于烦恼及恶业障碍、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于真心不能显现。

这段总的来说就是讲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起心动念处怎么下功夫?最重要的,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反省改过,用佛法的话就叫忏悔业障

忏悔中的“忏”,是知道什么是不对的,承认自己错了;“悔”就是从此以后再也不做。

什么人要忏悔?没有成佛的人都要忏悔,不是说修了五年十年就不需要忏悔了,连等觉菩萨都要忏悔,何况是我们“博地凡夫通身业力”,怎么能够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要忏悔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结束?忏悔到成佛为止。如果成了佛,就不需要忏悔了;没有成佛,就要继续忏悔。

这是印祖对我们的开示。

思考题

1. 圣贤之学体现在哪里?在哪里究竟圆满?
2. 近代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3. 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诸佛平等,为什么不能显现?
4. 起心动念处怎么下功夫?
5. 什么人要忏悔?

未完待续……

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2020.07.28

改命,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 |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四)

一乘小编:
方向正确,才能抵达目的地;
力气用对地方,才会事半功倍。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当然要在正确的方向、对的地方下功夫。
今天我们听祖师和我们分享:
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就是圣贤之学。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四讲
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原文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这里印祖开示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要时刻反省、忏悔。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蘧伯玉到五十岁时,反省知道自己前面四十九年的过失。

蘧伯玉是孔子时代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每年都要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的一个典范人物。在《论语》《了凡四训》当中都有他的故事,以贤德闻名于诸侯,非常懂得反省。

“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

孔子快七十岁的时候,还想要在剩下的年岁里学完《周易》,以祈望自己没有大的过失。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圣贤的学问,没有不在起心动念处来究竟圆满的。这句话是关键,“圣贤之学”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起心动念处。如果我们能够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这叫圣贤之学;如果不是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就是假道学。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

近世的儒家学人,只是学习词句文章。对于端正内心、至诚真意,却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这就是近代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别人的关系,是因为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把重要的都给抛弃了。

“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虽然每天读圣贤书,却完全不知道圣贤写书教诲世人的用意。而口中所说、身体所做,与圣贤的所说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圆不相契入。更不要问有没有穷究到起心动念处下功夫了。

“隐微”就是非常隐蔽和微小,“几希”就是很小,“隐微几希”就是细节。我们现在讲“细节决定成败”,而在这里,“隐微几希之间”就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处。我们修行用功、学习圣贤之道,都是要在隐微几希之间下功夫,都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佛经教人们要经常忏悔,以期能把无明断除干净,成就圆满的佛道。哪怕如弥勒菩萨那样已经证到等觉位了,还是从早到晚礼拜十方诸佛,以期把无明断除干净,证得圆满的法身,何况是在下位的众生?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业力,却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虽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于烦恼及恶业障碍、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于真心不能显现。

这段总的来说就是讲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起心动念处怎么下功夫?最重要的,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反省改过,用佛法的话就叫忏悔业障

忏悔中的“忏”,是知道什么是不对的,承认自己错了;“悔”就是从此以后再也不做。

什么人要忏悔?没有成佛的人都要忏悔,不是说修了五年十年就不需要忏悔了,连等觉菩萨都要忏悔,何况是我们“博地凡夫通身业力”,怎么能够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要忏悔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结束?忏悔到成佛为止。如果成了佛,就不需要忏悔了;没有成佛,就要继续忏悔。

这是印祖对我们的开示。

思考题

1. 圣贤之学体现在哪里?在哪里究竟圆满?
2. 近代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3. 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诸佛平等,为什么不能显现?
4. 起心动念处怎么下功夫?
5. 什么人要忏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