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audios

首页 / 音频/如何面对修行中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五)
如何面对修行中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五)

以苦为师。

标签:
2020.08.06

一乘小编

养生指南说,盛夏要吃点“苦”(比如苦瓜),对身体有好处。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吃点苦,对修行有帮助。

不过,也许我们多多少少都怀揣着一颗求乐避苦的心,那么,经常听听祖师教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苦字当前,我们应该——以苦为师。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五讲

以苦为师

原文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这是印祖开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要点。

修行的人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一些违缘。如何来面对这些所谓的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印祖给我们开示了非常殊胜的窍诀。

人的一生,有些人会顺利,有些人会非常不顺利,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娑婆世界不可能没有痛苦,所谓的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犹如火宅,众苦充满”,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这里不是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我们今天遇到了障碍,遇到了违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要作退一步想,一定要了解这个世界上比我好的人固然多,但比我不好的人也非常多。只要能够不饿不冷,又何必去羡慕大富大贵?这就是很重要的观点,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窍诀。

就像我们骑了一辆自行车外出,看到别人开宝马,我们非常地羡慕;但是当我们看到旁边还有一个没有腿的人拄着拐杖走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挺好的了。我们对世间法都应该这样,因为好是没有止境的,富贵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我们一生当中一直在追求这些东西,最后一口气不来,所有的东西都化为泡影,这些追求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唯一要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度化众生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话,尚且能够把烦恼转变成菩提,又怎不能把忧苦转变成安乐呢?

在世间法上,我们应该“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自己有多少福报就做多少事情,不要有超出自己本分的期望。很多人总是觊觎,有很多非分之想。自己的福报是很差的,业障是很重的,但是却希望自己如何如何,希望得到名利、得到地位等,这就叫觊觎,这就叫非分之想。这是不好的,因为追求的都是非分之想,最后就会得不到;不但得不到,还因为过程中种下的负面种子,未来一定会变成恶果回到我们身上,就会非常痛苦。这是我们现代人痛苦的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忧苦作安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轮回里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最终都是如梦幻泡影没有意义的,究竟不可得;哪怕暂时得到,最终都会失去。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争权夺利,到最后如何?还不是一场空。再厉害的文臣武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不是一口气不来,最后一切都归别人了。世间轮回当中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梦幻空花。我们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就是快乐之本。不要跟别人去攀比,要多看看不如我们的人,而且要对他们生慈悲心,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好。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如果我们生病了怎么办?除了自己要好好保养身体,要去看病以外,还要知道“身为苦本”,我们只要有这个身,就会有苦。因为有身,就会有生老病死,没有办法,这是宇宙的规律。所以应该产生极大的厌离心,努力修净土法门,发誓要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问题了,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金刚那罗延身,永远不会坏的,永远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痛苦。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诸佛菩萨也是“以苦为师”才成就无上菩提的。我们今天也是一样,要以苦作为我们修行的动力,以病苦为良药,越是痛苦,越要发出离心,越要对众生起大悲心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讲,如果没有这些人生的痛苦、人生的不如意,我们怎么会去学佛?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一切都很好,就会跟那些愚痴的凡夫一样,每天吃喝玩乐,追名逐利,没办法控制自己的。

很多人是因为体验到了轮回的痛苦,才会发起出离之心,发起求解脱之心,才会去修行佛法。苦是我们的老师,苦能够让我们趋向觉悟,如果不苦,我们就不会趋向觉悟。佛陀说:“富贵学道难。”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苦,恰恰是他最大的业障,有苦才是他的福报

谁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会想着“未来我会堕落”?这是不可能的。舒服得不得了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轮回痛苦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富贵学道难的原理。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老天爷要成就一个人,一定要给他一些困难才能让他成长,我们人要逆来顺受,坦然地接受一切,因为都是自己的果报。为什么这个事情会临到你头上,不临到别人头上?不是自己的果报是什么?如果我们深信因果,就会安然接受所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的怨言。而且我们还要把这个结果转为道用,在苦当中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转病为道,转苦为道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孟子讲的“大任”,只是世间的地位而已,都要受苦才能成就。何况我们是以凡夫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就法界中最伟大的事业呢?更应该接受一番历练。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倘若不稍稍凭借贫苦疾病来受一些挫折,那么凡夫的迷惑就会日日炽盛,净业难以成就。迷失暗昧本心,永远沉沦恶道。

不受点苦是不会解脱的。不受点挫折的话,我们一定会“凡惑日炽”,又愚痴又傲慢。所以,佛菩萨想,这些人怎么办?要给他们一些打击,把愚傲之气打下去,才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我们不受点打击,老是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每天造恶业眼睛都不眨,想都不想,这样就很麻烦。如果这一辈子想尽办法造恶业,全力以赴造恶业,以后我们就没得救了。所以诸佛菩萨为了让我们能够觉醒,给我们一点苦吃。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古德说:“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认为因果是虚幻,佛法不灵验

“以苦为师”,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窍诀。苦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在很多高僧大德的开示中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藏传佛教当中也有以苦为师的说法。

我们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将生活当中所有的苦转为道用。我们如果能转苦为道用,那么不但不会受其害,反而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思考题

1. 当我们境遇不嘉时该如何修行?

2. 佛陀说:“富贵学道难。”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3. 如果我们生病了,怎么办?

4.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我们如何“以苦为师”,转苦为道用?

未完待续……

如何面对修行中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五)

如何面对修行中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五)

2020.08.06

一乘小编

养生指南说,盛夏要吃点“苦”(比如苦瓜),对身体有好处。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吃点苦,对修行有帮助。

不过,也许我们多多少少都怀揣着一颗求乐避苦的心,那么,经常听听祖师教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苦字当前,我们应该——以苦为师。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五讲

以苦为师

原文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这是印祖开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要点。

修行的人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一些违缘。如何来面对这些所谓的不顺心的事情以及违缘?印祖给我们开示了非常殊胜的窍诀。

人的一生,有些人会顺利,有些人会非常不顺利,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娑婆世界不可能没有痛苦,所谓的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犹如火宅,众苦充满”,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这里不是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我们今天遇到了障碍,遇到了违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要作退一步想,一定要了解这个世界上比我好的人固然多,但比我不好的人也非常多。只要能够不饿不冷,又何必去羡慕大富大贵?这就是很重要的观点,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窍诀。

就像我们骑了一辆自行车外出,看到别人开宝马,我们非常地羡慕;但是当我们看到旁边还有一个没有腿的人拄着拐杖走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挺好的了。我们对世间法都应该这样,因为好是没有止境的,富贵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我们一生当中一直在追求这些东西,最后一口气不来,所有的东西都化为泡影,这些追求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唯一要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度化众生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话,尚且能够把烦恼转变成菩提,又怎不能把忧苦转变成安乐呢?

在世间法上,我们应该“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自己有多少福报就做多少事情,不要有超出自己本分的期望。很多人总是觊觎,有很多非分之想。自己的福报是很差的,业障是很重的,但是却希望自己如何如何,希望得到名利、得到地位等,这就叫觊觎,这就叫非分之想。这是不好的,因为追求的都是非分之想,最后就会得不到;不但得不到,还因为过程中种下的负面种子,未来一定会变成恶果回到我们身上,就会非常痛苦。这是我们现代人痛苦的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忧苦作安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轮回里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最终都是如梦幻泡影没有意义的,究竟不可得;哪怕暂时得到,最终都会失去。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争权夺利,到最后如何?还不是一场空。再厉害的文臣武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不是一口气不来,最后一切都归别人了。世间轮回当中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梦幻空花。我们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就是快乐之本。不要跟别人去攀比,要多看看不如我们的人,而且要对他们生慈悲心,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好。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如果我们生病了怎么办?除了自己要好好保养身体,要去看病以外,还要知道“身为苦本”,我们只要有这个身,就会有苦。因为有身,就会有生老病死,没有办法,这是宇宙的规律。所以应该产生极大的厌离心,努力修净土法门,发誓要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问题了,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金刚那罗延身,永远不会坏的,永远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痛苦。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诸佛菩萨也是“以苦为师”才成就无上菩提的。我们今天也是一样,要以苦作为我们修行的动力,以病苦为良药,越是痛苦,越要发出离心,越要对众生起大悲心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讲,如果没有这些人生的痛苦、人生的不如意,我们怎么会去学佛?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一切都很好,就会跟那些愚痴的凡夫一样,每天吃喝玩乐,追名逐利,没办法控制自己的。

很多人是因为体验到了轮回的痛苦,才会发起出离之心,发起求解脱之心,才会去修行佛法。苦是我们的老师,苦能够让我们趋向觉悟,如果不苦,我们就不会趋向觉悟。佛陀说:“富贵学道难。”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苦,恰恰是他最大的业障,有苦才是他的福报

谁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会想着“未来我会堕落”?这是不可能的。舒服得不得了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轮回痛苦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富贵学道难的原理。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老天爷要成就一个人,一定要给他一些困难才能让他成长,我们人要逆来顺受,坦然地接受一切,因为都是自己的果报。为什么这个事情会临到你头上,不临到别人头上?不是自己的果报是什么?如果我们深信因果,就会安然接受所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的怨言。而且我们还要把这个结果转为道用,在苦当中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转病为道,转苦为道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孟子讲的“大任”,只是世间的地位而已,都要受苦才能成就。何况我们是以凡夫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就法界中最伟大的事业呢?更应该接受一番历练。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倘若不稍稍凭借贫苦疾病来受一些挫折,那么凡夫的迷惑就会日日炽盛,净业难以成就。迷失暗昧本心,永远沉沦恶道。

不受点苦是不会解脱的。不受点挫折的话,我们一定会“凡惑日炽”,又愚痴又傲慢。所以,佛菩萨想,这些人怎么办?要给他们一些打击,把愚傲之气打下去,才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我们不受点打击,老是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每天造恶业眼睛都不眨,想都不想,这样就很麻烦。如果这一辈子想尽办法造恶业,全力以赴造恶业,以后我们就没得救了。所以诸佛菩萨为了让我们能够觉醒,给我们一点苦吃。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古德说:“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认为因果是虚幻,佛法不灵验

“以苦为师”,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窍诀。苦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在很多高僧大德的开示中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藏传佛教当中也有以苦为师的说法。

我们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将生活当中所有的苦转为道用。我们如果能转苦为道用,那么不但不会受其害,反而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思考题

1. 当我们境遇不嘉时该如何修行?

2. 佛陀说:“富贵学道难。”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3. 如果我们生病了,怎么办?

4.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我们如何“以苦为师”,转苦为道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