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解

dharma-explanation

首页 / 经论讲解/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七)
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七)

对治我执。

标签:
2020.08.17

一乘小编

作为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念佛、诵经、持咒吗?

祖师说,种种善法的行持,背后还有一个重点。抓住这个重点,我们所行持的善法,才能真正称之为修行;否则,就难免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那么,这个重点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到吗?

本期印光大师教言选讲,智广阿阇梨继续为我们解读——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七讲

对治我执

原文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四·杂著】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

印祖在这里给我们传授了一个修行的要诀。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念经、持咒,不是吃素、磕头,也不是供养、布施。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所有的修行,不管是吃素、念佛、磕头、烧香、持咒、念经等等,如果并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都不叫修行;不但不是修行,可能反而是在巩固我执。比如说,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为了自己身体好,为了自己如何如何,这些都不叫修行,都只是在巩固我执。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对治自己的我执和习气。所以“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我们的贪嗔痴,种种的我执所显现的种种的习气,必须要全部对治。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我们看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不是看他能背多少经论,讲多少法,能磕多少头,念多少经,这些并不重要;我们看他功夫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习气是不是减少了。如果他烦恼很少,习气非常淡薄,所有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佛法,心非常地调柔,就是修行好的人;哪怕他能够讲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法,但是如果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减少的话,就不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也有一些人,已经修行了很多年了,也非常用功,念佛、诵经、持咒、修法等等,每天做很多很多的功课,念很多很多的经,修很多很多的法,甚至闭很长时间的关,但是习气反而更厉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都是在形象上修行,都是在积累数字,不知道所有的修行必须要“反照回光”,要去看自己的心,要克除自心中的妄情。所谓的贪、嗔、痴、傲慢、习气、我执,这些就叫妄情。

如果我们没有去“反照回光”,没有去反观自己的心,那么所有的修行都会变成事相,都会变成形象,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这些事相、形象上的东西做得再多,能不能消除我执?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修了很多年以后,我执更加被巩固了,认为“我”已经是老修行了,却不知可能已经变成佛教老油子了。这样的话,修行没有帮他消除我执,反而增长了我执。这就是“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

任何的修行,无论是念经、持咒、磕头、布施、供养等等,一定要注意,都要去对自己心中的妄情下功夫。修行都是为了破除我执,对治烦恼和习气,千万不能够忘记这个要点。

如果出现这种愈修习气愈发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

我们修行不是在座上,在念经、修法、听法的时候,“噢,我现在开始修行了”,不是这样的,而是在平常的时候,“预为提防”。为什么?因为如果平时都是在串习这些不好的习气,那在座上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产生妄念,产生执着,产生不好的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觉照,不让这些妄念习气得到串习的话,我们在座上就会得到清净。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地散乱,看电脑时,打开十几个文档,甚至十几个窗口,东看西看,这边QQ叫,那边Skype上回答两句,这边还看一个视频,那边放着音乐,而且可能旁边还跟别人说话聊天,等等,这就是我们在串习散乱的习气。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就会散乱,心里面就会胡思乱想。如果我们平时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一心一意,我们就是在串习专注的习气,座上就可以达到专注。

“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

如果平时串习的都是正知正念,都是专注,都是完完全全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那么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缘时,习气就不会显现出来。

“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这里印祖讲了一个根治的方法。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我们要了解,所谓的身心都是幻化的、虚妄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

我们反观内照,身体里面有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固体,身体的皮肉、骨头;水是身体里的液体;火是身体的温度;风是身体里的气,呼吸的气流。地是不是我?水是不是我?火是不是我?风是不是我?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看,哪个部位是我?如果有一个部位是我,这个部位砍下来是我吗?如果手是我,手砍下来是我吗?如果头是我,头砍下来是我吗?如果脚是我,脚砍下来是我吗?没有一个部位是我。如果我们把身体全部分解了以后,去找所谓的“我”,是找不到的。就像你买了辆宝马汽车,全部拆了,零件放地上,请问宝马哪里去了?宝马汽车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我们人也是一样,所谓的“我”,或者“你”,都是个概念,没有真实的东西。真的把我们的身体全部分解了,就没有我了。

我们再来看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存在吗?所谓的心是我,心在哪里呢?是在身体里面呢,还是在身体外面呢?在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呢,还是里面、外面呢?我们如果仔仔细细去找的话,所谓的我的这个心其实也是了不可得的。

既然从身、从心两个方面都没有我,因境因人而生的烦恼之事怎么会有呢?“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就是拔除了我的根本,因我所产生的所有的烦恼自然就彻底消除了。这就是印祖所传授的非常重要的窍诀,这是如何对治烦恼习气的要诀。

从暂时来讲,我们要时时刻刻回光反照,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保持觉知,这是一个方法;从究竟来讲,就是要证悟空性,了达无我的空性。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达了无我的空性,在“我”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妄想、习气当然就消除了;如果我们不能够证悟无我的空性,最起码要保持正知正念,保持一种觉知,不能够每天浑浑噩噩。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觉照的功夫,这样的话,虽然有妄念产生,但是不会被它带走,这样也就没有问题了。

思考题

1.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2. 如何判断修行有所进步?

3. 很长时间修持却少有进步,是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4. 如果出现愈修习气愈发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5. 什么才是根治烦恼习气最究竟的方法?

6. 人生处处皆修行,如何将座上的功夫应用在平时中?

未完待续……

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七)

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二十七)

2020.08.17

一乘小编

作为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念佛、诵经、持咒吗?

祖师说,种种善法的行持,背后还有一个重点。抓住这个重点,我们所行持的善法,才能真正称之为修行;否则,就难免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那么,这个重点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到吗?

本期印光大师教言选讲,智广阿阇梨继续为我们解读——

在家居士修行之道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

(2011年1月12—18日 智广阿阇梨开示于新加坡)

第二十七讲

对治我执

原文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四·杂著】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

印祖在这里给我们传授了一个修行的要诀。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念经、持咒,不是吃素、磕头,也不是供养、布施。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所有的修行,不管是吃素、念佛、磕头、烧香、持咒、念经等等,如果并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都不叫修行;不但不是修行,可能反而是在巩固我执。比如说,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为了自己身体好,为了自己如何如何,这些都不叫修行,都只是在巩固我执。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对治自己的我执和习气。所以“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我们的贪嗔痴,种种的我执所显现的种种的习气,必须要全部对治。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我们看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不是看他能背多少经论,讲多少法,能磕多少头,念多少经,这些并不重要;我们看他功夫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习气是不是减少了。如果他烦恼很少,习气非常淡薄,所有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佛法,心非常地调柔,就是修行好的人;哪怕他能够讲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法,但是如果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减少的话,就不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也有一些人,已经修行了很多年了,也非常用功,念佛、诵经、持咒、修法等等,每天做很多很多的功课,念很多很多的经,修很多很多的法,甚至闭很长时间的关,但是习气反而更厉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都是在形象上修行,都是在积累数字,不知道所有的修行必须要“反照回光”,要去看自己的心,要克除自心中的妄情。所谓的贪、嗔、痴、傲慢、习气、我执,这些就叫妄情。

如果我们没有去“反照回光”,没有去反观自己的心,那么所有的修行都会变成事相,都会变成形象,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这些事相、形象上的东西做得再多,能不能消除我执?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修了很多年以后,我执更加被巩固了,认为“我”已经是老修行了,却不知可能已经变成佛教老油子了。这样的话,修行没有帮他消除我执,反而增长了我执。这就是“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

任何的修行,无论是念经、持咒、磕头、布施、供养等等,一定要注意,都要去对自己心中的妄情下功夫。修行都是为了破除我执,对治烦恼和习气,千万不能够忘记这个要点。

如果出现这种愈修习气愈发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

我们修行不是在座上,在念经、修法、听法的时候,“噢,我现在开始修行了”,不是这样的,而是在平常的时候,“预为提防”。为什么?因为如果平时都是在串习这些不好的习气,那在座上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产生妄念,产生执着,产生不好的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觉照,不让这些妄念习气得到串习的话,我们在座上就会得到清净。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地散乱,看电脑时,打开十几个文档,甚至十几个窗口,东看西看,这边QQ叫,那边Skype上回答两句,这边还看一个视频,那边放着音乐,而且可能旁边还跟别人说话聊天,等等,这就是我们在串习散乱的习气。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就会散乱,心里面就会胡思乱想。如果我们平时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一心一意,我们就是在串习专注的习气,座上就可以达到专注。

“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

如果平时串习的都是正知正念,都是专注,都是完完全全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那么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缘时,习气就不会显现出来。

“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这里印祖讲了一个根治的方法。怎样才能够让烦恼习气连根拔除?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我们要了解,所谓的身心都是幻化的、虚妄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

我们反观内照,身体里面有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固体,身体的皮肉、骨头;水是身体里的液体;火是身体的温度;风是身体里的气,呼吸的气流。地是不是我?水是不是我?火是不是我?风是不是我?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看,哪个部位是我?如果有一个部位是我,这个部位砍下来是我吗?如果手是我,手砍下来是我吗?如果头是我,头砍下来是我吗?如果脚是我,脚砍下来是我吗?没有一个部位是我。如果我们把身体全部分解了以后,去找所谓的“我”,是找不到的。就像你买了辆宝马汽车,全部拆了,零件放地上,请问宝马哪里去了?宝马汽车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我们人也是一样,所谓的“我”,或者“你”,都是个概念,没有真实的东西。真的把我们的身体全部分解了,就没有我了。

我们再来看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存在吗?所谓的心是我,心在哪里呢?是在身体里面呢,还是在身体外面呢?在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呢,还是里面、外面呢?我们如果仔仔细细去找的话,所谓的我的这个心其实也是了不可得的。

既然从身、从心两个方面都没有我,因境因人而生的烦恼之事怎么会有呢?“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就是拔除了我的根本,因我所产生的所有的烦恼自然就彻底消除了。这就是印祖所传授的非常重要的窍诀,这是如何对治烦恼习气的要诀。

从暂时来讲,我们要时时刻刻回光反照,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保持觉知,这是一个方法;从究竟来讲,就是要证悟空性,了达无我的空性。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达了无我的空性,在“我”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妄想、习气当然就消除了;如果我们不能够证悟无我的空性,最起码要保持正知正念,保持一种觉知,不能够每天浑浑噩噩。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觉照的功夫,这样的话,虽然有妄念产生,但是不会被它带走,这样也就没有问题了。

思考题

1.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2. 如何判断修行有所进步?

3. 很长时间修持却少有进步,是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4. 如果出现愈修习气愈发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5. 什么才是根治烦恼习气最究竟的方法?

6. 人生处处皆修行,如何将座上的功夫应用在平时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