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智广阿阇梨针对“疫情下的离婚潮”这一现象所作的公开讲座。
七夕的主题之一,也许就是:相爱的人,为何有聚散。
在2020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很多相爱的人终于相聚,但也带来了相聚时产生的问题——被迫朝夕相处,过着“相爱相杀”的日子。病毒还没有消失,有些人的婚姻却提前结束了。有新闻说,西安民政局复工后,离婚登记的竟然都已经约满了。
如果说,像牛郎织女一样被迫分开的,是佛陀所说的“爱别离苦”,那,相聚却又想逃离的,又是为什么而痛苦呢?
疫情已经带来足够多的痛苦了,希望我们之间,无论聚散,都能带上彼此之间的善意。
本次七夕推文,摘选自智广阿阇梨针对“疫情下的离婚潮”这一现象所作的公开讲座。
如果爱仍然有副作用,愿你我终将被治愈。
智广阿阇梨
病毒需要隔离
烦恼也需要隔离
大家从各个网上的消息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的疫情其实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很多人的婚姻却提前结束了。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始料未及的一个瘟疫灾害的副产品,可谓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因为疫情,很多人宅在家里面,确实没有把新冠病毒传进来或者带出去,但是,我们可能都在互相传染烦恼。宅在家里时间太久了,互相之间可能就会有些矛盾、烦恼,所以心情不好,然后就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让别人也感觉到很烦恼。
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隔离外面的病毒,更重要的是要隔离内心的病毒——贪、嗔、痴。如果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有烦恼的时候,要尽量用佛法的方法好好对治,不要把烦恼发出来,去影响别人、伤害别人,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凡夫,一产生烦恼就马上把它消灭,不让它发出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修行人,就应该下定决心不伤害一切众生,不要把自己的烦恼发出来,去伤害、影响别人,我觉得这更重要。
隔离病毒,相对来说还是简单的,但是隔离烦恼、隔离心的病毒,可能就更加难一点。
怎样才能让爱没有伤害?下面跟大家来谈谈关于“爱”这个话题。
爱是所有生命共同的需求
首先,从所有生命的本性角度来讲,爱是所有生命都必需的,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爱。
不仅仅是人类,很多的动物也是一样,它们互相之间也有一种爱。我也看到过有些朋友圈里面发布的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从这些视频、图片当中可以看到动物中也是存在着互相的慈爱的,而且看到这些动物间的慈爱的时候,我们也会被感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所有生命的本性都是向往爱与被爱的。爱与被爱是一切生命的共同需求,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观点。
但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却被我们人类搞得很复杂、很难懂。到底什么是爱?几千年来大家一直在讨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爱,然后被爱所困扰,就像我们公众号上曾经发布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一样——“越相爱,越伤害”,这成了我们人类当中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爱其实是一切生命共同的需求,特别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需求。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愿意被爱,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爱。因为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生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生存。在群居的生命当中,爱和被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爱和被爱,就会有很多的痛苦;但是如果有了爱和被爱,我们就会得到很多的快乐。所有的生命都是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人类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想快乐,不想痛苦,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爱,也需要被爱。
但是对于“爱”,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我们这个社会很缺乏关于爱的教育。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好像也没有一个课程教导如何爱和被爱的。我是因为学习了佛法以后,才慢慢懂得爱与被爱的道理。
佛教是爱的宗教
我认为佛教是一种爱的宗教、爱的教育。前段时间我也在朋友圈里面发过一个内容,就讲到“爱就是我的宗教”。当然不少的宗教都提到爱,他们讲的博爱、神爱世人或者是爱人如己,都是很伟大的。但是我觉得从爱的深度和广度来讲,没有任何一种爱可以超过佛教的爱。
有些人会有一种疑问,说:“您作为一位佛教的上师,为什么每天都要谈这个爱爱爱的,这个好像不太好诶。”“爱”好像是很世俗、很暧昧的一个话题,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觉得佛教是最有爱心的一个宗教。你看其他很多的宗教都曾因为宗教发生战争,但是好像没有以佛教的名义发动战争的。因为佛教不仅仅是对人怀有慈悲和爱,而且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慈悲和爱,甚至连一个蚂蚁都不会去杀,更不用说杀人了,所以在佛教里面绝对没有圣战这样的说法。
真正的爱是慈悲
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慈悲就是真正的爱。我们以前在一乘公众号上面已经反复地强调过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慈悲,“慈悲”是更加精确的一个词语。“爱”有的时候还不太精确,因为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爱,有一种是很执着的贪爱。出于自私的这种执着的贪爱,其实就不是真爱了。真正的爱用佛教的词语来表示是最为恰当的,就是慈悲。佛教是最讲究慈悲的这样一个宗教或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是真正的一个爱的宗教。
佛陀的爱包含一切的生命
在其他宗教里面也讲到博爱了,但是从爱的深度和广度来讲,没有超过佛教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其他宗教虽然也讲博爱,甚至讲到爱你的敌人、爱人如己,但是好像没有人会爱魔鬼,在有些宗教里面甚至对异教徒会有杀戮的行为,比如圣战。而且有的时候也杀生,杀其他的生命。唯有在佛教里面,佛陀的慈悲是包含了一切的生命,他无所不爱,他爱一切的生命。
在佛教里面,所谓的魔鬼也只是迷惑的众生而已,他也有佛性,所以魔鬼也是佛陀爱的对象、慈悲的对象;异教徒也是具有佛性的,所以异教徒也是佛陀慈悲的对象、爱的对象;甚至所有的动物,因为它们也是具有佛性的,所以说也是佛陀慈悲和爱的对象。所以说佛陀的爱是包含一切的生命,没有一个生命是佛陀不爱的。
其实不仅仅是佛陀,作为大乘的佛弟子,我们必须要发菩提心。那么所谓的大乘佛弟子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也就是一切的众生,发愿要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不用说佛陀的慈爱是涵盖一切众生,进入大乘佛教的凡夫菩萨的菩提心也是慈爱一切众生的,一个都不能够剔除在自己的慈爱之外。所以大乘佛教确确实实是一个爱的宗教,这是一种真正的博爱,没有任何的生命是在这个博爱之外的,全都是包含在大乘菩萨的慈爱、菩提心的里面。
佛陀的爱是生生世世
直至你成佛
从深度来讲,我们一般人的爱其实是很短暂的,只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而已,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这是最差的。另外一种爱就是像母亲对子女的爱,或者是有些伴侣之间的爱,希望对方快乐,而且为了对方的快乐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些辛苦,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爱。特别是母爱,大家都知道母爱是相当无私、相当伟大的一种爱。为了自己孩子的快乐,她愿意舍弃自己的很多东西;但是这个深度也是有限的,而且什么是真正为孩子好,有的时候母亲也不太清楚。所以有的时候她虽然是为孩子好,但是其实最终并没有利益到孩子,也是有这种现象。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有些夫妻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快乐而已,那这种是非常低劣的一种爱了。再高一点,希望对方快乐,我觉得是相当好的。但是我们也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对对方有好处的,所以有的时候也会因爱成仇,也是有这种现象。就像我们讲的“越相爱,越伤害”,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爱对方其实是在伤害对方,这样就带来很多痛苦。
对于一个凡夫来讲,哪怕你的爱一辈子从来没有改变过,你希望他人快乐,从来没有改变过,我觉得这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但是从佛陀的角度来讲,还是相当短暂的,因为你一辈子最多也就能爱几十年而已了,但是佛陀,或者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他对众生的爱是多久呢?是生生世世,直至众生成就无上菩提为止。这个爱有这么地长久、这么地深,而且爱的深度不是说只是让众生得到一点点人间的快乐,而是希望他能够超越轮回,最终成就无上菩提,得到像佛陀一样的究竟圆满的快乐。
所以说从爱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哲学能够超越大乘佛教的。最圆满的爱、最有广度和深度的爱其实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就是真正的爱的宗教,我讲的“爱就是我的宗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的创立其实就是因为爱而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佛就是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他才传授了佛教。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就是从佛陀的爱里面产生的。如果佛陀不爱一切众生,不愿意慈悲帮助一切众生,那就不存在佛教了,所以你看佛教的产生或者创立,它就是来自于爱,来自于圆满的爱。
佛教带给众生慈爱与和平
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慈爱与和平。因为无论佛陀、菩萨、阿罗汉,他们都完全断除了嗔恨心,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凡夫的爱有的时候为什么会“越相爱,越伤害”呢?是因为凡夫都有嗔恨心,当不如自己意的时候,嗔恨心就会发作,自己也控制不住。嗔恨心发作的时候就会伤害到对方,这是必然的,只要你的嗔恨心没有断除,你一定会伤害到你身边的人,除非嗔恨心已经完全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这些圣者,初地以上的菩萨,佛陀,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会对众生有伤害的,因为他们的嗔恨心都已经断除了。他们不但嗔恨心断除了,而且具有无比的慈悲心。阿罗汉虽然没有菩提心,但是他有慈悲心;菩萨不仅有慈悲心,而且具有菩提心;佛有圆满的慈悲菩提心。他们给这个世界贡献慈爱和和平,他们的存在能够给众生带来和平、带来快乐。
但其他宗教里面的神也好,伟大的人物也好,他们有没有断除嗔恨心呢?不好说,我们可以观察。他们有的时候也会发怒,甚至惩罚、毁灭生灵。会发怒,就说明嗔恨心还没有断除,说明还是有可能会伤害到众生的。只有佛教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些真正的圣人,他们已经断除了嗔恨心,所以他们对众生是不会有任何的伤害的,他们的慈悲心一定是可以利益众生的。
佛教的爱是面向一切的生命,而不是某一部分生命。其他所有的宗教也好,学术也好,党派也好,它的爱一定是有局限的,只是针对规定范围之内的众生。有些是仅限于人类,只爱人类,不爱动物;有些是仅限于自己的教徒,异教徒不能爱,魔鬼不能爱,敌人也不能爱,只能爱自己人。但是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的,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佛教的爱是最平等的,是超越分别的、无条件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一般的凡夫众生,只要有我执,爱都是有立场、有条件的。有的时候爱一个人,其实说白了,只是希望对方也同样地爱自己而已。如果你付出的爱没有得到回报,你马上就收回来了,甚至你付出爱时都在计算——我给了他多少爱,他为什么还没有给我还过来?所以凡夫的爱都是这样,在不断地算计,希望付出的爱得到更多的回报,甚至希望付出的少一点,对方对自己要付出的多一点。当你有这种所求的时候,其实就会有痛苦了,因为会“求不得苦”。所以只有佛教里面的爱,是真正的不求回报的,佛对众生的所有付出没有任何的条件,不会求任何的回报。
佛教是一个最伟大的爱的宗教,也可以说是爱的一种教育,没有任何的嗔恨,没有任何的怨仇,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贪嗔痴慢嫉都已经没有了。这种爱是非常纯粹,非常长久,永远不会改变的,对你负责到底的。“负责到底”是什么意思?爱你爱到你成佛为止。所以这是最伟大的爱,是不会改变的,超越时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就是一种爱的宗教。
佛教从来不伤害任何众生,佛教为什么主张戒杀生?就是一种有爱心的表现。你如果说你爱众生,但是你同时又伤害众生,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唐密跟爱的关系
也有一些道友有疑问,说:“阿阇梨,您为什么老是讲这个爱呢?您不是弘扬密宗、弘扬唐密吗?唐密跟爱有关系吗?”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唐密跟爱的关系。其实爱可以说是唐密当中最高的法门之一。大家都听说过唐密当中有一位非常殊胜的本尊——爱染明王。爱染明王在唐密当中,不管天台密教、真言密教里面都是极为重要,可以说是最殊胜的本尊之一了。爱染明王法其实就是爱的一个法门。在日本大家都知道,爱染明王被称为“爱情的守护神”。当然他其实不仅仅是爱情的守护神了,他的功能极为广泛,威力极为巨大。但是我们一般人的要求很低,只是要求爱情而已,当然爱染明王也可以满足你爱情的需求。
爱染明王
大家都知道,唐密当中有一部非常殊胜、了义的经典叫《理趣经》,《理趣经》里面其实也讲了爱的法门,里面有一句话“爱清净句是菩萨位”。在小乘佛教里面认为爱是一种污染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东西。小乘佛教是要断除爱染,但是在无上密法里面,唐密里面,爱染明王也好,《理趣经》也好,却是以最高的见地来看待这个爱——爱是本来清净的。所以在《理趣经》里面讲“诸法及诸有,一切皆清净”,“爱清净句是菩萨位”,“爱缚清净句是菩萨位”。
普通人认为这种爱、爱染、爱缚,都是一种负面的词,但是在无上密法里面全都变成了一种清净的法门。利用爱染,甚至可以成就无上菩提,这其实是唐密当中最高的法门。你如果真的参透了“爱”的话,其实也就可以成佛了。
在真言宗里面,前高野山密教研究所所长栂尾祥云大僧正在《理趣的研究》中提到《理趣经》的本尊就是爱染明王。爱染明王的修法、《理趣经》的修法就是唐密当中最殊胜、最了义的修法,也可以说“爱”这个法门就是唐密当中最殊胜、最了义的法门。真言宗典籍《秘钞问答》(No.2536_赖瑜撰)中也明确记载爱染明王法是最殊胜的“五个秘法”之一。天台密教也一样重视此法,天台宗把这个“爱染明王法”列为六秘法的第四种。
一般学密法的人都知道金刚萨埵本尊,很多人都念了金刚萨埵心咒,其实金刚萨埵就是爱染明王。金刚萨埵是唐密传承当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大日如来直接传承给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传给龙树菩萨,唐密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在《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里面就说爱染明王变现为金刚萨埵。《溪岚拾叶集》(日本·光宗撰)中也明确记载:“金刚萨埵者即爱染王故。”金刚萨埵其实就是爱染明王,所以爱染明王跟金刚萨埵其实是无二无别的。
在大圆满的传承当中,也是普贤王如来直接传给金刚萨埵,再传给极喜金刚、妙吉祥,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所以金刚萨埵是极为重要的一位本尊,也是一位重要的传承祖师,他其实就是爱染明王。金刚萨埵的重要性大家毋庸置疑,爱染明王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我们前面先讲到了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一个本性,也是一个共同的需求,那么佛教其实就是最深最广的一个爱的宗教,最圆满的爱的宗教。在唐密当中,爱其实就是最高的法门,无上密法的最高的法门就是爱染明王、《理趣经》的法门,就是讲爱的法门。你如果真的明白了爱的本质,也就可以成就无上菩提,就可以即身成佛了。
当然爱染明王法也好,《理趣经》也好,如果没有受过密法的灌顶是不能够乱学乱看的,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再一步步地来教大家。密法如果没有阿阇梨的灌顶、传授的话,自己瞎学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希望大家要了解这一点。爱染明王的法门、《理趣经》的法门就是唐密当中最高的法门,即生成佛的法门,但是大家不要自己去乱学,你如果误解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麻烦,会走错路的。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