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带来的思考。
智广阿阇梨开示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这是广州香山书院的一副对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书院创办人的教学宗旨。我觉得这个书院创办人这副对联是蛮有意思的。
“诸君到此何为”,“诸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就是各位先生、各位同学。“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各位先生、各位同学来到这个书院,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徒然为了求学问、写文章吗?具有枝末技艺的微小专长,就能算是读圣贤书、做学问的人吗?这是上联。
下联中,“在我所求亦恕”,“恕”是什么呢?就是推己及人,用仁爱来待物的意思。恕道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孔老夫子说他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两个字——“忠恕”而已。
“尽五伦本分”,什么是“五伦”?五伦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共成名教中人”,什么叫“名教”?名教就是指礼法教育、人伦教育。因为必须先端正名分,所以称为名教。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端正名分,清楚自己的责任、义务,担当好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有序、繁荣健康。
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么,每个人都尽到自己应有的本分,这个家庭、这个团体、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干嘛的,那你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不该干嘛,所以就乱套了。比如在管理中,如果责任不清,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可能就会混乱。
所以社会要和谐,一个团队要和谐,家庭要和谐,则每个人都要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你是谁,你应该做什么,你的名分是什么,你的责任、义务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很重要。
五伦其实就是一种名分和责任。父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慈爱。那儿女应该做的是什么?孝顺。哥哥就要友爱弟弟,弟弟就是要恭敬、尊重哥哥……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仁臣忠,这就是各自的名分和责任义务,这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名分,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好自己的本分,那团队就和谐了,家庭就和谐了。
家庭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你超越了自己的本分。现在很多人,妻子做丈夫的事情,丈夫做妻子的事情;老爸做儿子的事情,儿子做老爸的事情,那就颠倒了。现在这个时代,人伦教育丧失,大家都没有受过这种教育,不知道夫妻的本分是什么,不知道父母的本分是什么,不知道儿女的本分是什么,所以大家都超越自己的本分,或者是不守自己的本分,那就会不和谐。
就像太阳和月亮,太阳就应该在白天出来,月亮就应该在晚上出来,月亮说“我也要白天出来”,那麻烦了,对不对?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地说“我也要在上面”,那我们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对不对?所以每个人都要遵循自己的本分,才能够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宗旨。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友弟,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分,都有自己的本分,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尽好自己的本分,天下就太平了。
学问重在力行,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很多人都说:“啊!我只是知道,就是做不到。”这句话不对,为什么呢?你知道却做不到,你肯定不是真正地知道。如果你真正地知道,你能做不到吗?真正知道,必然会去做,至于做多少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肯定会去做。所以知行必然是合一的,是不可能分开的。
学问重在力行。如果没有人伦基础,不知道礼义廉耻,学越多就会越增长浮华和傲慢,和学问就背道而驰,不得利益。
很多书院都有这幅对联,听说广西凤山书院也有这副对联,说明古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创办书院,推行圣贤教育,都是把“做人的学问”放在第一位的。
我们仅仅是理论说得一套一套的,学点技艺,学点技术,书法写得很好,古琴弹得很好,这是不够的。现在很多书院也在推行各种各样中国古代的技艺——琴、棋、书、画、诗、香、茶等等,当然这些不是说不好,这些也好,但是要有个基础。
孔老夫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要以道作为基础。“志于道,据于德”,先要明白道,然后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在这个前提下去学习艺,这个艺就不会有副作用了,因为这时候艺是为道、德、仁而服务的。这就是先道后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先学规律,再学具体的技术,就没有副作用了。
现在大家学的都是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越强大的人,往往越会傲慢,越会看不起别人,因为他没有“道”。有的小孩子学了英语,他就看不起奶奶,说奶奶什么都不会,那就是技艺损害了德行。
如果一个人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再去学“艺”,这个“艺”就没有副作用,这时候的“艺”越多,都是为了“道”服务的,都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服务,那么他就不会傲慢。这个非常重要。
所以说忠恕之道、五伦本分,恰恰是最重要的基础
《格言别录》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