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行为,从最平常的生活开始。
一乘小编:
也许你也曾有这样的感受:
眼前的似乎都是苟且,而诗却在远方。
但是,善知识告诉我们,
所谓“大人”,就是
把眼前的小事情做到位,
把面前的本分尽好。
圣贤和普通人的区别,
其实就在触手可及之处。
智广阿阇梨开示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这句也是非常有意思。但是如果不解释的话,有些人就很难看得懂。最近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些我认为已经相当浅显易懂的《格言别录》的内容,还是有很多同学问我:“上师,这是什么意思啊?”想想也是蛮悲哀的,我们下一代人怎么办?他们繁体字看不懂,文言文也看不懂,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这些经典著作的智慧,都没有办法直接吸收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应该大力提倡繁体字和文言文。
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网络上很多的同学们,应该尽量地去学习文言文和繁体字。学习文言文和繁体字有什么好处呢?可以直接去读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原典。这些原典是什么呢?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如果我们没有文言文和繁体字的基础,我们看不懂祖先的书,等于说把我们跟祖先的文化血脉割断了,我们没办法连通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习繁体字。很多经典都是繁体字,像我们所推荐的《传家宝典》,这本书前面的序言是简体字,但是里面的正文都是繁体字,当然我们作了拼音的标注。我觉得大家应该从这里下手,去学习繁体字和文言文,这样未来才能跟我们祖先文化的血脉联结起来。
何谓至行,曰庸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至”就是到达最完美的意思,“至行”就是最完美的行为。“何谓至行”?什么是最完美的行为呢?答案恰恰是“庸行”。“庸”是平常的意思,“庸行”就是平常的行为。《三字经》里面说:“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就是平常的生活。什么才是尽善尽美的德行呢?其实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言语、行为能够安分守己,不浮夸、不炫耀、不放逸。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平常心是道”。“道”不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也不是很神奇的东西,“道”恰恰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之中,我们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自己的本分尽好,这个就是“道”。
何谓大人,曰小心。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德行高尚,心量很大的人。古人讲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的《大学》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大学,古人讲的大学是什么?就是大人之学——如何成为一个大人的学问。这个大人是什么?心很大,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圣贤志向的人就叫大人。
佛教里面有本经书叫《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大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讲的菩萨,愿意度化一切众生的人,愿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经云:“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由此可见,儒教和佛教中的“大人”的意思是一样的。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大人呢?这句格言说“小心”。但这个“小心”,不是心眼很小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中,能够谦卑恭敬,处处小心谨慎,是这个意思。以前慧梅老和尚跟我讲,他说大人都是做小事的。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能做好的人。那么小人是什么呢?口口声声喊着要做大事的,最后却啥事都没做好。这就是大人和小人的区别。
大人的心很大,但是,恰恰是要小心,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个行为都做好。很多人牛皮吹得很大,但是啥事都做不好,这就是我的恩师所说的“小人”。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到底好不好,不是看他嘴巴讲得好不好,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能够小心谨慎、谦卑恭敬,把每一个小事情都能够做到位,这就是真正的“大人”。
不管是什么人,其实都要过日子,都要穿衣吃饭,都要面对社会、家庭、生活,但是区别在哪里?小人,就是做人没有标准,不诚信,没有真诚,做事情就是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所谓的“大人”,所谓的“圣贤”是什么呢?他也过日子,他也吃饭、睡觉,他也待人接物,但他尽本分、负责任、讲诚信,谦卑恭敬,小心谨慎,时时刻刻懂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爱敬存心。这就是大人和小人的区别。
谦虚恭敬是福报的根基,一个人有没有福报就看这个人是不是能够谦恭。如果时时刻刻能够谦恭,那这个人肯定是有福报的。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比如说一个企业家,看他未来会发达还是会败落,其实就看他现在能不能做到谦恭。如果他在很发达的时候还是很谦恭,那这个人会继续发达,因为他的福报还在继续增长;如果这个人傲慢,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那这个人肯定会败落。为什么呢?《易经》中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傲不可世、张狂自满的时候,就知道他很快就要走下坡路了。
《格言别录》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