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伦常因果作事教人,都是自误误人。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思考:
学富五车、技术精湛的人,为什么不一定能过得好这一生?科技发达、经济腾飞的国家,为什么不能够保证人人幸福?
这里面,是否有什么环节出了错?
本期连载,印光大师的回信看似毫不客气,却真正苦口婆心、意味深长。
格物真正的要义是什么?
印光大师教言选讲(续载四)
原文
汝书看过.但汝之所说.通是排场作戏之派.绝非由阅历实行中来。现今时局不好.商业凋敝.汝以不能即发大财.便不欲为商.而又欲为儒。然商场滥污.当不至于随波逐浪以陷溺。儒与商.大势相等。商之滥污.人所易知。儒之滥污.人尚景仰。汝若无出格知见.必致陷于此之漩涡。汝只学得说大话.不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君子之道.在子臣弟友间。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虽圣人亦决做不到。但能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则天下事物之理.悉可穷尽矣。(心之私欲.举其重者.即贪.嗔.痴.财色.货利.声名.势位.凡有嗜好者.皆为私欲。即理学违理说理.尤为私欲之大者.此时国家多难.人民痛苦.皆理学破因果.孕育而来。不可不知。)圣人教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乃教人从近至远.从亲至疏.令心中之人欲格除.则本具之良知自现。从兹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岂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方能诚意正心乎。如此而言.非读尽世出世间一切书.游遍各国者.便无诚意正心之希望矣。须知格除私欲.以致良知.而诚意正心.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求至于其极.虽圣人也做不到。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故辟佛.破因果轮回。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汝若以彼所说之格物为是.汝一生也格不到穷尽处.说什么豁然贯通。此一上络索.关系甚大.故为汝说.亦令汝父看。至汝之为商为儒.汝自审察。若看见前段说汝之毛病.不生感激.反生烦恼.则汝之为商也是伪商.为儒也是伪儒。离伦常因果.而作事教人.亦只落得自误误人之实际。恐汝尚梦不及此.故为预说。如不相信.不妨存之.以为后来依违成败之鉴。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书】复周法利居士书三)
智广阿阇梨开示
这一篇讲到程朱理学如何错解了“格物”,此事关系重大。入手处错了,后面就都错了。
“汝书看过.但汝之所说.通是排场作戏之派.绝非由阅历实行中来。”
印光大师的智慧很高,而且在信里面一般都是直接指出对方的缺点,没有什么很客气的话,所以一般人都很怕他。印光大师的眼光非常锐利,一看就知道你的毛病在哪里。
在这封回复周法利居士的信中,一开头印光大师就说了,你的信我看过了,但你所说的全都是讲排场、作大戏的派头,根本不是从真实经历和实际力行中得来的。
“现今时局不好.商业凋敝.汝以不能即发大财.便不欲为商.而又欲为儒。然商场滥污.当不至于随波逐浪以陷溺。儒与商.大势相等。商之滥污.人所易知。儒之滥污.人尚景仰。汝若无出格知见.必致陷于此之漩涡。”
“现今时局不好.商业凋敝”,这句话我觉得用在现代也非常恰当。现在也是时局不太好,做生意也很困难。你因为不能马上发大财,就不想从商,而又想做儒生,就像有些人想的“发不了大财,算了,我还是读书做圣贤”,这种心就不对。
商界虽然龌龊卑污,你应该不至于随波逐流而陷于其中。儒界与商界大体相同。商界的龌龊卑污人们容易知道,而儒学学得再不好,人们也都还存一丝敬仰,因为最起码还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如果你没有杰出卓越的知见,那就一定会陷在这个漩涡之中。
“汝只学得说大话.不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君子之道.在子臣弟友间。”
周法利居士小的时候,印光大师就专门给他写过一封信,开示了关于作为一个青少年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要培养的品格(《印光大师教言选讲》连载十八是这篇教言的讲解)。不过看来他长大后还是不太行啊,印光大师说他“汝只学得说大话”,那么“尧舜之道”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尧舜是上古时期的圣贤,所以这里的“尧舜之道”指代的就是圣贤之道。印祖说,圣贤之道不是谈玄说妙,它就在孝悌之间:即《弟子规》里说的“首孝弟”。《弟子规》做得不好,你所有的尧舜之道全都是大话。“君子之道,在子臣弟友间”,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仁臣忠”这些事情。
“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虽圣人亦决做不到。但能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则天下事物之理.悉可穷尽矣。”
这里印光大师讲到朱熹的“格物”和真正的“格物”的区别。朱熹的格物是要去研究外面事物的道理,但是真正的格物是什么呢?是“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这很重要,方向错了,就都不对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追忆说,当年遵循朱熹“格物”之说,追究事物之理,去格外面的东西,曾经“格竹”格了七天,格到最后病倒。后“龙场悟道”,方知天下之物没有什么是可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才知道之前格错了方向,才知道圣贤之道不在外面事物,而是在内心里面。
王阳明
这里印光大师就讲到真正的格物,就是格除内心的物欲,格除内心贪嗔痴的执着。他说,把全天下的事物都了解透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是圣人也绝对做不到。但是如果能够格除内心的私欲,那么天下事物的道理,就全都可以穷尽了。因为你证悟了自己心的本性,也就证悟了一切的本性。这就是佛陀所证悟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心之私欲.举其重者.即贪.嗔.痴.财色.货利.声名.势位.凡有嗜好者.皆为私欲。即理学违理说理.尤为私欲之大者.此时国家多难.人民痛苦.皆理学破因果.孕育而来。不可不知。)”
心中的私欲,列举其中严重的,就是贪、嗔、痴、财色、货物财利、声望名誉、权势地位等,你只要有所嗜好,都是私欲。宋明理学偷看佛经,又辟佛,这样的“违理说理”是私欲之中最为严重的,本身就是最大的私欲。所以宋朝以后国家越来越衰弱,以至于现在国家多难,人民痛苦,都是因为理学排斥因果、轮回,致使大家都不相信因果、轮回而慢慢孕育而来的。这个罪过最大,中国衰弱的根本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你不可不知。
“圣人教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乃教人从近至远.从亲至疏.令心中之人欲格除.则本具之良知自现。从兹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岂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方能诚意正心乎。”
印光大师讲的这一段非常重要,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真正的入手处在哪里?就是格物。如果格物格错了,那后面的全部错了。
朱熹
朱熹最大的问题就在格物格错了,他说格物就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才能致知,才能诚意正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谁能做得到?如果格外面的物,那么谁都不可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是教人们“从近至远,从亲至疏”,从自己的心、身,乃至家、国,继而到全天下,下手处是修好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管好一个家庭,治好一个国家,兼善整个天下。这也是佛教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修行次第。
令心中的私欲格除,则本具的良知自然显现,这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个“知”是指心中的良知,不是外面的知识。不是学了很多知识就一定会变成好人,一定会有利于社会。《资治通鉴》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说法:“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中品,无德无才是庸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如果不注重内在的德行,只是学了很多知识的话,也可能会变成“无德有才”的“毒品”,对自他、对社会,只会带来伤害。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要从哪里开始呢?从格除内心的物欲,让自己本具的良知——即我们的佛性——能够显现开始。因为本具的良知显现,就可以做到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以后,修身就会修得很好;修身修好了,自然就可以齐家;齐家做到了,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宋儒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格物理解成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第一,这谁都做不到;第二,“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能不能恢复本有的良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多你只是变成一个知识很丰富的人而已。所以一开始的格物致知就错了,又怎能达成后面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如此而言.非读尽世出世间一切书.游遍各国者.便无诚意正心之希望矣。须知格除私欲.以致良知.而诚意正心.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求至于其极.虽圣人也做不到。”
按照宋儒的说法,应该所有的书全部看完,全世界全部走遍,才能够诚意正心,那谁都做不到了。而格除内心的物欲,恢复自己的良知,诚意正心,这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哪怕一个字都不认识,哪怕全世界哪里都没有去过,还是可以做到。但如果是以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来追求达到极致,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
“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故辟佛.破因果轮回。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汝若以彼所说之格物为是.汝一生也格不到穷尽处.说什么豁然贯通。此一上络索.关系甚大.故为汝说.亦令汝父看。至汝之为商为儒.汝自审察。”
你不知朱子(即朱熹)他错解了什么是物、什么是格,格错物了就很麻烦,所以他驳斥佛法,破斥因果轮回,又剽窃禅宗参究的方法来提升自己,还自以为了不起,说自己“一下子豁然而贯通了”。你若以穷尽万事万物之理作为格物,你一辈子也格不到穷尽处,哪里可以豁然贯通啊!
现在知识很多的人,比如大学教授,有没有哪一个人因为学科学知识,穷究事物之理而后大彻大悟的?科技很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但是有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发展科学研究而能达至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就算你的科学研究能够上天入地,甚至延伸到了外太空,又怎样呢?能够解决内心的烦恼和世界的争端吗?
曾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教授的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一次开示中例举了多位当代科学家、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艾德·蔡安、松下真一等在各自钻研的领域中所发现的与佛教思想的惊人相似之处,从中可以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正越来越多地证明着2500多年前佛法的高深和智慧。黄念祖教授说:“西方文明所急需采纳者,乃东方哲学之精髓。而佛教妙谛正是其中之顶峰。”所以数千年来,人们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地拼命研究外面的世界也未能大彻大悟,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天安住于菩提树下却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佛以治心”“观心为要”,格物的真正要义就在于调伏自己的心,证悟本具的佛性。
唯有反求诸己,修心观心才能大彻大悟。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向内去探究心的实相,而努力在心外之物上作研究,那最终他所知道的东西可能都会变成他的障碍。如果所学所思不能向内省察自心、还归本原,那么知识越丰富越不会开悟。如果我们知识越多越向外执着,那就会越增上我执,越我执就越傲慢,傲慢的人怎么会开悟呢?
所以如果按照朱熹的方法去格物,格一辈子也格不完,当然致知也不可能,诚意正心更不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不可能,还说什么豁然贯通。
印祖对这位周法利居士苦口婆心地说:上面这一番的啰嗦很重要,关系重大,所以说给你听,你也要让你父亲好好看看。至于你要做生意,还是要做儒家的知识分子,你自己要仔细观察。
“若看见前段说汝之毛病.不生感激.反生烦恼.则汝之为商也是伪商.为儒也是伪儒。”
印光大师讲话很不客气,他说,你如果看到我前面给你指出的毛病,没有感激,反而生了烦恼的话,你做商人也是伪商人,不是真商人;做儒生也是伪儒,不是真儒。我觉得这是非常真实的话。
“离伦常因果.而作事教人.亦只落得自误误人之实际。恐汝尚梦不及此.故为预说。如不相信.不妨存之.以为后来依违成败之鉴。”
最后,印祖用更直接的训诫作为这封书信的结尾,他说——
离开五伦五常、因果轮回这些道理,你要做事也好,教人也好,全都是自误误人。恐怕你还想不到这些道理,所以先说给你听。你如果不相信,不妨把我给你写的信好好存着,你以后失败了再拿出来看看,肯定就是这么回事。“依违成败”,意思是遵照这些教言,你就会成功;违背了这些教言,你肯定会失败的。
不知这位周法利居士听了印祖这番讲话之后会作何感想,但我觉得印祖能够这样讲,说明当时的人还是很不错的,还是有福报听到这些真话,可谓孺子可教也,现代人估计就很少有能受得了这样直接训诫的了。
学习了这一篇印祖教言,我觉得无论是从商做生意也好,还是教书育人也好,不管做什么,道理一定要搞明白,路走错了就非常麻烦。现在学传统文化的人非常多,大部分的人都是学朱熹的著作,他们学习的《四书集注》就是朱熹写的,而且《大学》都被朱熹篡改过,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了。所以自宋代以后,中国人真的是被朱熹给害惨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