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的三个重要问题。
细读祖师教言,经常有一种“迟到的感动”:原来,我的困惑,祖师早就已经为我解答。
本期连载,就仿佛是印光大师在民国时期就为我们准备好的跨越时空的答疑——
智广阿阇梨
关于印光大师儒教与佛教方面的开示,大家可以参阅《印光大师家庭教育嘉言录》这本书上的内容。这本书里面主要有三个部分:女教与母教、胎教与幼教、儒教与佛教。下面给大家讲几段这本书中儒教与佛教部分的教言。
一、吾国圣教,大宗有三
原文
教育刍议,文理俱佳。但末后一段,似有致人轻蔑三教之弊。夫教会中人,孰能所作所为超乎三教之上。孰能于三教外自立一教,以为敌抗。纵其热心至极,亦只遵三教圣人之意,而极力奉行而已。纵令外洋各教及回教之不信三教者,岂其教果出于三教之外,不被三教如天如地之道理所覆载乎。不过圣人随方设教之迹,稍有不同耳。以愚见观之,似宜云,吾国圣教,大宗有三。曰儒,曰佛,曰道。儒以己立立人为怀。佛以自觉觉他为事。道虽恬退,大体同儒。而修炼家,尤以积德累功济世救民为要务。今教会中人,仰体三教一视同仁,天下为公之心。发而为老安少怀,不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之事。其赤诚热心,直可以塞天地而贯日月。倘举国之人同发此心,同行此事,则无一人不得其所。俾大同之世,复见今日,其利溥哉。
这里面首先讲到儒、释、道三家与其他宗教的一些问题。
教育刍议,文理俱佳。但末后一段,似有致人轻蔑三教之弊。夫教会中人,孰能所作所为超乎三教之上。孰能于三教外自立一教,以为敌抗。纵其热心至极,亦只遵三教圣人之意,而极力奉行而已。
印光大师说,《教育刍议》这篇文章的文字义理都很好,但在最后一段,似乎有使人轻蔑儒释道三教的弊端。教会中的人,谁的所作所为能超出三教之上呢?谁能在三教之外,自立一教,以为敌对抗衡?纵然是热心到了极点,也只是遵守三教圣人的意志,而极力奉行而已。
纵令外洋各教及回教之不信三教者,岂其教果出于三教之外,不被三教如天如地之道理所覆载乎。不过圣人随方设教之迹,稍有不同。
纵然西方各个教派以及回教这些不信儒释道三教的宗教,他们的教义果真能超出三教之外,而不被三教如天地一样的道理所覆盖包含吗?其实只不过是圣人依据世间各种情况来实施教化,行迹上稍有不同而已。
所以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哪怕各国的宗教再厉害,其教义也不可能超出儒、释、道三教之外,因为儒释道三家已经包含了最究竟、最圆满的教理。
以愚见观之,似宜云,吾国圣教,大宗有三。曰儒,曰佛,曰道。儒以己立立人为怀。佛以自觉觉他为事。道虽恬退,大体同儒。而修炼家,尤以积德累功济世救民为要务。
这里印光大师作了一个归纳,他自谦地说,依我的愚见来看,似乎适宜这样说:我国的圣教从大的分类来说有三个——儒、释、道。
儒家就是要“己立立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是什么呢?是要“自觉觉他”;道家的思想虽崇尚安然退隐,相对来说更淡于名利,安于退让,但跟儒家其实差别不是太大,因为真正修道的人,其实都是把“积德累功,济世救民”作为要务,大家从《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这些道家著作里面就可以看到。
今教会中人,仰体三教一视同仁,天下为公之心。发而为老安少怀,不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之事。其赤诚热心,直可以塞天地而贯日月。倘举国之人同发此心,同行此事,则无一人不得其所。俾大同之世,复见今日,其利溥哉。
现今教会中的人,敬仰体察三教一视同仁、天下为公的心,发心而使老人获得安养,少年得到关怀,不是只各自侍奉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他们的赤诚热心,真是充满天地而贯通日月。如果全国的人都能发这样的心,做这样的事,那么就没有一个人会不得其所了。让大同世界重现于今日,其利益广大啊!
以上就是印光大师对儒释道三家及三教与其他宗教关系的一个简单介绍。
二、如何看经书
下面是印光大师教导初发心学佛者应该如何看经书的一段教言。
原文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
当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古老智慧的价值在二十一世纪正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无论儿童还是成人,越来越多的华人都开始捧起华夏文明宝库中的文化典籍汲取营养。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么学?经典又该如何诵读?今天我们选取印光大师的这段教言来跟大家一起学习。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
看经书、论典以及各种典章时,不能够急躁,一定要慢慢地看,而且必须多看。急躁便不能凝神静气,必定难以领会其中的宗旨和意义。
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
年轻人中稍微有些聪明的,得到一部经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一遍看过后,第二遍就没有兴趣再看了,即使再看,也好像丧气失魂的样子。这种人都不会有成就,所以应当努力戒除这种急躁的习惯。也就是说,圣贤的书,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要反反复复地看。
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
苏东坡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书要反反复复地看,并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旨趣。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已经这么厉害了,读《易经》都把穿在竹简上的皮绳子磨断了多次,可见孔子读了多少遍。以孔子的资质,应当是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着竹简上的文字再三阅读呢?
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
背诵很重要,但是“看文而读”更重要,非常有好处。就是说,我们虽然会背诵,但还是要“看文而读”。因为背诵的时候,多是顺口诵过,有的时候并没有经过心,因为已经记住了,就很容易变成有口无心。所以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看着文字来读的时候,你其实是有思考的,因为你念出来时要跟字相吻合,一字一句,更容易入心,更能够体会其含义。
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读书方法,千万不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专门崇尚背诵。
这就是现在所谓读经运动的一个问题所在,印光大师在这里作了最好的解释。现在有一些人专尚背诵,读经运动提倡要从零岁到十三岁背三十万字。背三十万字肯定会自显聪明了——“你看我多厉害!我背三十万字,你行吗?”——马上可能就会有这个问题,而且“背诵多滑口诵过”,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意思,所以最后都没有融入到心里去,反而增长了傲慢,增长了我执,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印光大师讲的一点都没有错。
当今风行的读经运动,往往只是注重经典的朗读与背诵,不求理解与力行,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学习、思考和力行,如果只是注重背诵,则不仅少有利益,且极易增长傲慢与浮华。而最为正确的学习方法便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先听闻,次理解,后力行实践。通俗地说就是学一句、懂一句、做一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做到、得到。
三、五经四书不可以文视之
原文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且无普引一切人,悉皆遵依五经四书之道之法。如是人者,光固不愿人学也。以其只能作自了汉,不能普利一切也。
学习传统经典,其顺序和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万不能颠倒错乱了。古人的教育理念是“先德行,后技能”,相对于学习技能而言,德行更难培养,而一旦成形,又很难改变。所以,德行的教育、培养和巩固,必须要放在首位,作为重点,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
《三字经》说:“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论语·学而》中孔子亦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凡此种种,都是在倡导德行教育为先,技能教育为后。然而,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
印光大师讲道,五经四书原本是教化人们为善的书,但世人却大多当做文章来看,这样便会当面错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提倡大家直接去读四书五经的原因。
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
我们为什么主张先要读《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经典?因为这些都是直接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让人一目了然,实在是非常有益的。
四书五经的道理还是太深了,没有很直接地讲因果,而是以很隐晦的方式来讲因果,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而且很容易理解歪了。你看朱熹就理解歪了,程朱理学就理解歪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先学习《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而不是直接去学习四书五经。但是你如果学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再去学四书五经那就没问题了。所以也不是不能学四书五经,但是一定要在学习了《传家宝典》的基础上再去学。
我们编印的《传家宝典》汇集了儒道释三家的十部经典:《孝经》《弟子规》《德育启蒙》《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吉祥经》《心经》,其中《孝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都是根据印光大师的推荐,《德育启蒙》则是印光大师亲自编著的。这些经典皆注重于对治我执、提升德行、改变命运的层面,真正学懂了这些再去学四书五经,那就没有问题。
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且无普引一切人,悉皆遵依五经四书之道之法。如是人者,光固不愿人学也。以其只能作自了汉,不能普利一切也。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那些大谈天理却不提因果报应的人,徒然想要得到高出他人之上的虚名,然而却不知道之所以能高出他人的根本所在。而且没有普遍引导所有人去认识、遵从四书五经之中所蕴含的道、法。这样的人,印光大师当然不愿意人们去效仿学习。这样的人只能做个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自了汉,不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圣贤之道的基础,其实是很容易走错路的。程朱理学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历史上很多的奸臣贼子不也都是饱读诗书的?包括明神宗万历皇帝,他的老师张居正教导他从小学习儒家四书五经,却因为没有学习因果正见等种种原因,所以最终也没能把他培养成为圣贤,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这些教言都是选自《印光大师家庭教育嘉言录》。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里面还有些比较长的教言,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去看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