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广阿阇梨开示 什么是佛 《善生经》是佛陀回答善生提问的记录,那么,什么是佛? 佛,不是神,不是玉皇大帝,也不 […]
智广阿阇梨开示
什么是佛
《善生经》是佛陀回答善生提问的记录,那么,什么是佛?
佛,不是神,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上帝。两千五百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悉达多太子,因为看到众生的痛苦,所以发愿要成为一个觉悟的人。经过苦行、修行,悉达多太子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所谓的“证悟成佛”
就是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了达诸法实相,
息灭了所有的痛苦,
这就叫觉者,
就叫佛陀。
觉者是非常多的,不只释迦牟尼佛一位。过去有很多很多的觉者,现在也有很多很多的觉者,未来也会有很多很多的觉者,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觉悟了诸法实相,息灭了痛苦,都是觉者,都可以称为佛陀。
《妙法莲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佛经讲过去有无量无数的诸佛,现在有无量无数的诸佛,未来也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佛是非常多的,哪里都有佛。《普贤行愿品》云:“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又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已经成佛的叫“现在佛”,还没成佛的叫“未来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佛。这就是“佛”的意思,这个叫通意。
从究竟来讲,
每个人本来就是佛。
《圆觉经》云: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佛有两种含义
一、通意来讲,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的佛陀;
二、别意来讲,这里的佛,特指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位通过苦行、修行最后获得觉悟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成为一个觉者,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释迦牟尼佛。
善生
善生是王舍城当时的一个年轻人。
佛陀在王舍城应该是住了蛮长的时间,讲了很多的经。我们很多经典中都有王舍城,包括佛陀讲《妙法莲华经》的地方——耆阇崛山,就是在王舍城东北方附近的一个山峰,很多的大乘经典,都是佛在这里所说的。
善生,在另一个版本《大品善生经》中记载是“善生居士子”,是一位在家居士的儿子。
我们知道,“居士”这个词现在是专指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不过,在古印度,居士并不一定是佛弟子。隋代嘉祥大师在《法华义疏》中说:“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当时的善生,在还未遇到佛陀之前,并不是一位佛弟子。但是他非常幸运,遇到了佛陀,得到佛陀的亲自教诲。
经
佛陀解答善生请教的问题,这个问答的记录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善生经》。
佛经是非常朴素的:有人对一位有智慧的人(特指佛陀)提出问题,这位有智慧的人给出解答,之后经过记录,成为了佛经。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朴素,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东西。
那么整个佛经其实就是一个事件记录,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
佛法用智慧辨别一切事物
佛陀告诉善生,应该理解父亲交代自己每天做这两件事的含义——就像我们学佛,我们会念经、念佛、顶礼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也应该要搞明白,不要糊里糊涂地盲从。
佛陀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佛陀并不提倡大家盲目地迷信,所以我们要开智慧,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知道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了解了它的原理和利益,我们才能更好地力行。
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是这样,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看看是哪里生产的,说明书怎么解释的,有什么功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价格是不是划算。
同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观察。有了一个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之后,我们才能接受,这是佛陀的主张。
但是我们世间人往往不是这样,常常是人云亦云,跟大众的风。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凡夫都是心随境转,难免受环境影响。
宗教谈的是信仰,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不需要我们盲目地“信仰”,是要让我们“智信”而非“迷信”。中国古代儒家都有书院,里面有辩论、讲课、研究,佛学院也是一样。整体上来说,儒释道是一种智慧的传承,要让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
我们在佛学院看到有专门的辩论课程,你可以对佛陀产生质疑,可以对佛经产生疑问,可以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辩论,最后得出结论,这在其他任何宗教中都是没有的。
所以,佛法是让我们用智慧辨别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