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宏愿,照亮千古 | 传教大师最澄略传 传教大师 智广阿阇梨 日本天台宗的开创祖师最澄大师,亦被尊称为传教大 […]
道心宏愿,照亮千古 | 传教大师最澄略传
传教大师
智广阿阇梨
日本天台宗的开创祖师最澄大师,亦被尊称为传教大师,这是清和天皇于866年追赠赐予的谥号,为日本有大师号之始。在《叡山大师传》中我们看到,最澄大师是“先祖后汉孝献帝苗裔”,所以最澄大师是我们汉族人的后裔,本身有中国人的血统。
诞生、出家及修学
根据《叡山大师传》记载,最澄大师诞生于神护景云元年(767)的近江国(滋贺县大津市),俗姓三津首。十二岁时,跟随近江国师(即高僧行表法师)出家,修习唯识等章疏。十五岁时,补国分寺僧阙而接受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入比叡山结草庵,学《法华》《金光明》《般若》等大乘经,并于坐禅之际作发愿文,记录了自己的心境、入山理由及五项誓愿。
特别精研了以前大唐鉴真和尚带来日本的《圆顿止观》《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疏》《四教义》《维摩疏》等,深感“本佛本怀。同开于三乘之门户。内证内事。等付于一乘之宝车”之法华奥义,遂于天台教法生大信心。
延历七年(788年)最澄大师在比叡山创建“一乘止观院”(即现在的国宝“根本中堂”)之际,将自己亲手雕刻的药师如来奉为本尊,并点燃了一盏象征着佛法永传的“不灭法灯”。这盏灯一直被后代殷切地供奉,直到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比叡山延历寺的根本中堂闪耀着正法不灭的光芒。
延历十三年,比叡山举行了盛大的法会,邀请了当时日本北部十大高僧宣讲《妙法莲华经》。到了延历十六年,最澄大师被桓武天皇列为内供养的十大禅师之一,得到天皇的重视与支持。
之后,最澄大师“发弘法之心,起利生之愿”,对弟子经珍等讲了自己的心愿,打算抄写经、论、章疏、记等经典。而且,除了请叡胜、光仁、经丰等帮助抄写上述经典外,还希望将南都七大寺所藏的书籍也抄写出来。为此,他派遣经藏、妙证等分赴南部诸寺,提请他们协助抄经,并请求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保证抄经生的衣食供奉。经书抄写完毕,最澄大师设万僧斋,庆贺经书抄写圆满完成,感谢南都和东国各寺院、僧众的援助抄写和给予供养,并将经藏安置于比叡山。
“法华十讲”法会
为了表达对天台智者大师的恭敬感恩之情,最澄大师以钻研《法华经》作为法供养来纪念天台智者大师的忌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延历十七年(798年)十一月份首次举行了“法华十讲”法会。
“法华十讲”即《无量义经》一卷、《妙法莲华经》八卷、《观普贤经》一卷的法华三部的十卷经的讲论。从这年开始,最澄大师每年都要在比叡山举行讲经法会,演讲《妙法莲华经》,后形成常规行事。这也就是日本天台宗延续至今的“法华大会广学竖义”的起源。
延历二十年十一月,最澄大师邀请南部十大高僧,举行诸宗《法华经》讲义法会。十位大德高僧各承担《法华》三部十卷的一卷讲经任务,阐述了南都六宗《法华经》的各种教观。而最澄大师本人,则就三乘、一乘展开了广泛的论述、宣释。
高雄山寺讲经
延历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高雄山寺的和气弘世、真纲向最澄大师发出了邀请,请他赴高雄山寺主办一次大法会,最澄大师应邀前往。高雄山寺的法会也邀请了十余名南都高僧。引人注目的是这十几位高僧中包括了延历二十年叡山法会的十大德。
最澄大师在法会上慨叹一乘之拥滞,悲鸣三谛之未显,又弘阐了一心戒文、法华玄义、文句、止观及天台四教义。可谓弘扬一乘教义的法会。
高雄山寺法会上,最澄大师的讲经宣化,使桓武天皇得知天台教义。此后,天皇为天台教义的弘扬和天台教法的兴隆进行了积极的倡导。
入唐求法
最澄大师修学非常精进,但是当时日本还没有正式成立天台宗,最澄大师对天台教法还有很多疑问无法得到解答,于是他发心一定要到中国天台宗的祖庭求法。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七月,最澄大师奉诏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当时他乘坐的是第二艘船,而同年五月出发的第一艘船上乘坐的就是弘法大师空海。在海上遇到了黑风巨浪,众人都觉生还无望之时,最澄大师发起大悲愿力,并将珍藏的舍利供养给龙王,很快就平息了风暴,顺利到达了唐朝,于明州鄮县(今浙江宁波)登陆。
最澄大师主要是在这几个地方求法:一是天台山,二是绍兴,三是宁波。
首先于天台山修禅寺师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教义和《摩诃止观》等,并于次年得受大乘菩萨戒;又于天台山佛陇寺从行满大师学习《止观释签》《法华》《涅槃》诸经疏;并于天台山禅林寺从翛然大师受达摩禅法(牛头禅);于国清寺从惟象法师,得传大佛顶大契曼荼罗行事。
然后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拜谒善无畏第三世法孙顺晓阿阇梨,禀承三部大法灌顶,获得了金刚界、胎藏界两界曼陀罗的密法法脉传承,并得图样、印契法宝、经文诸器等。
后又至宁波。据《唐宋时期鄞州与日本的佛教交往》记载,最澄大师在明州开元寺法华院从灵光受“军荼利菩萨坛法”并契象等,又从檀那行者江秘受“普集会坛”并“如意轮坛”等法。灵光和江秘属阿地瞿多法系,这一法系后来在日本台密一派中代代传习。
在唐求法期间,最澄大师不仅学习天台教法,还研修禅、大乘戒和密教等佛学,得到了四种传承,即台宗的天台圆教的传承、圆顿大戒的传承、唐密的传承,还有达摩禅的传承。
日本专研天台学的著名学僧福田尧颖在所著的《台密纲要》中说:“日本密教在传教大师以前,所传来之密法,不过片段而已;至传教留学唐朝,从无畏、不空嫡流,犹如泻瓶;传授三部都法大教,故传教大师,为日本密教之第一祖也。”这本书中详述了最澄大师在唐朝求学密教并获得法脉传承的史实。
在天台宗的求学中,最澄大师更被认为是天台智者大师二百年前圣语所征之人。当时诸位高僧大德都付嘱最澄大师未来一定要弘扬天台宗。其中道邃大师为最澄写的《付法文》中说:“昔智者大师。隋开皇十七年(597)仲冬廿四日早旦。告诸弟子曰。吾灭度后二百余岁。生于东国兴隆佛法。若有感应。先呈瑞灵。则一法钥投空。倏忽入空。举众虽慕瞻。终不知所届。而今圣语有征,遇最澄三藏。不是如来使。岂有堪艰辛乎。然则。开宗示奥。以法传心。化隔沧海。相见杳然。共持佛慧。同会龙华。”
在《叡山大师传》中记载,当天台山佛陇寺行满大师看到最澄大师时,也想起了天台智者大师的这个授记,于是行满大师将自己所有的法门都传给了最澄大师,希望能够“将去海东。当绍传灯”。
行满大师还满怀深情地作诗送别最澄大师:“天台沙门行满。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贝叶翻经疏。归程大海东。何当到本国。继踵大师风。”
我们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为《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所作的偈赞中也能看到这段历史,偈曰:“道邃行满 禀教湛然 最澄从学 国清修禅 开宗比睿 奕叶相传 云仍后学 不忘前缘 禹甸日域 风月同天 两邦缁素 乘大愿船”。
归国弘传
延歷二十四年(805年),最澄大師回到日本向天皇上表復命,把帶回的經書、章書「總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以及图像、法器等全部汇报天皇,并且开启了日本密教灌顶之始。《叡山大师传》记载:“又弘世奉敕。真言秘教等。未得传此土。然最澄阇梨。幸得此道。良为国师。宜拔诸寺智行兼备者。令受灌顶三昧耶。因兹于高雄山寺始建立法坛。”当时在高雄山寺,开三部大法灌顶道场。受灌顶者,有八位大德,其中石川宫内、石川柽生二师,代天皇入坛灌顶,这就是日本密教最初的灌顶。
从《天台密教入门》这本书中的台密诸流派系统图示里,我们看到,传教大师最澄所传授的唐密传承——山家流,直到现在还完好地保留在日本天台宗。
延历二十五年,获准设天台宗年分度者(每年得度者)二人,从此,日本天台宗成为了与南都六宗同样的国家公认的宗派,这意味着日本天台宗正式开宗。可以说,最澄大师是把比较完整的唐密传回日本的先驱,日本天台宗的创立也是从最澄大师开始的。
在古代的日本,当时佛教所有的戒律都是完全遵循我们汉传佛教的戒律:大小乘的戒律一起受。所以如果要成为一名具格的出家僧众,首先要到南部奈良受具足戒。
后来最澄大师根据《法华经》关于大乘菩萨僧的见地,提出了一个观点:日本天台宗不受小乘戒律,只受大乘戒律。并向国家提出申请,天台宗要培养大乘菩萨僧,希望在比叡山建立一乘圆顿大戒的戒坛,僧众可以不去南部受小乘戒律,而是直接受大乘圆顿大戒。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受到了南部旧佛教势力的抵制,也被僧纲反驳,最澄大师为此特别撰写了《显戒论》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直到最澄大师于822年6月4日圆寂,之后的第七天国家终于对此进行了批准。传教大师最澄圆寂前留下遗嘱:“不要介意我的死,要把我的志向传给后世。”正如《传教大师遗教》中所言:“国宝何物。宝道心也。有道心人。名为国宝。故古人言。径寸十枚。非是国宝。照千一隅。此则国宝。古哲又云。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品之内。唯不能言不能行。为国之贼。乃有道心佛子。西称菩萨。东号君子。恶事向己。好事与他。忘己利他。慈悲之极。”最澄大师希望通过大乘戒的修行,能行能言之人可以真正成为“国家之宝”。
所以直到今天,在比叡山得度的僧众所受的戒律,一是菩萨沙弥戒,就是《华严经》中所讲的二地菩萨的十善戒;二是圆顿大戒,就是《梵网经》的菩萨戒;三是受密教灌顶时的三昧耶戒。这也成为日本天台宗比较独特的地方。
关于传教大师,可以讲的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传教大师最澄一生著述丰富,后结集为《传教大师全集》,其中密教著述多达四十四种。在比叡山行院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传教大师全集》里所有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中文书写的,非常了不起了。
最澄大师在二十岁左右时写的那篇发愿文(后世称之为《传教大师发愿文》),还有在《山家学生式》里面的传教大师遗教,都是我非常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教言。传教大师最澄为什么能够成为日本天台宗的开祖,他是如何发愿的,又是如何修行、如何成就、如何度化众生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